史海钩沉

人物春秋﹕何祚庥(下)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12月18日讯】

梁思成为北京旧城呼吁

对梁思成先生的迫害,是于光远,何祚庥联合的大手笔。梁思成,梁启超之子,(1901年~1972年),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梁思成教授19l5年~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l94l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ll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l947年1月~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解放后,于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及民盟中央常委等职。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文汇报>曾发表一篇著名的文章<第十二座雕像>记述的就是北京旧城被毁前后梁思成奔走呼吁的过程及被批斗的过程,以下是摘录:梁思成后来这样回忆说:“建国之初,北京市一位领导曾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对我说:‘毛主席说,将来从这里望过去,要看到处处都是烟囱﹗’这使我大吃一惊。这难道不正是我们所要避免的吗?‘处处都是烟囱’的城市将是什么样子?那情景实在太可怕了……”

在北京《新建设》中,梁思成为北京城墙做了他最后的徒劳辩护﹐但是争辩很快就结束了。

对梁思成建筑学的批判

有一天,梁先生从城内开完会回到清华园,谈到了北京市负责人的话:“谁要是再反对拆城墙,是党员就开除他的党籍!”从此,反对的意见,美好的建议,都沉默了。这一次,是科学和理性的败退。于是,对梁思成的批判开始了。于光远(50年代曾任中宣部理论教育处副处长)先生回忆说:“对梁思成的批判,上面是彭真负责管,我做具体事。我按彭真的意见,在颐和园的畅观堂组织人写批判文章,不久30多篇批判文章就写出来了。彭真拿到这批文章后,并没有让发表,而是交给梁思成看。彭真说,梁思成原来认为自己是这方面的权威,没有人能批评他。一下看到这么多篇文章批评他,觉得自己错了。彭真对他说,如果你不放弃你的意见,我们就一篇一篇地发表这些批判文章。梁思成这时就承认自己有不对的地方。其实我想也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这些文章若都公开发表了,他当然也受不了。 ”

结果梁思成不阻挡天安门的改建,大批判的文章一篇也没有发表,只有何祚庥自己送到《学习》杂志的一篇漏网了。我记得这是唯一发表出来的批判梁的文章(何祚庥时任中宣部卫生处干士)。让我们再看看何祚庥中的几个标题吧:“梁思成颠倒了建筑学中‘适用、经济、和在可能条件下讲求美观’的原则”“梁思成所提倡的‘民族形式’实际上就是复古主义的主张”“所谓建筑上的‘文法’、‘辞汇’论乃是一种形式主义的理论”“梁思成的错误思想根源–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梁思成的建筑理论是直接违反总路线的错误理论”。(此时,何祚庥不知何时成了建筑学家。)于光远尚且担心梁思成是否受得了﹐何祚庥却迫不及待地将他的批判文章发表了。

梁思成之死

梁思成的第二位夫人林洙回忆:“一天我下班回来,发现一箱林先生(指梁思成的第一位夫人林徽因–作者注)生前与思成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花圈纹饰草图,被扯得乱七八糟,还踏上很多脚印。我正准备整理,思成说,算了吧!于是让我把这些图抱到院子里去,他点燃火柴默默地把它们烧了。最后的一张他拿在手中凝视了良久,还是扔进了火堆。结婚几年,我没有见过他哭,但是这时,在火光中我看到了他眼中的泪花。”很快,梁思成先生便像沉默且沉重的墓碑一样倒下了。

  有意者不仿翻一下历史,认识一下何祚庥到底是何许人也,都写了一些什么样的文章,不要被他披在身上的院士之类的外衣所蒙蔽。在人类的历史上,这种人只是要被抛弃的跳梁小丑。(全文完﹐略有删改)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