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论红线的崩溃——从理论上探讨移民淹没红线的错误

王维洛

人气 2
标签: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5月20日讯】为了让关心三峡工程的读者对这个问题有更全面更准确的了解,在此对这问题进行一些理论上的探讨。

世界上任何物质的移动,都要消耗能量.水从高处往低处流,就是把位能转变为动能、热能的过程,水流运动要消耗能量。水在任何一点的能量,是由其动能和位能组成的,动能表现在水流速度上,位能表现在其高度上.在水库沿程取任何一点为1点,在1点的上游取一点为2点,如果水流速度在1,2两点相等,那么,2点和1点之间的位能差(高度差),就是水滴从2点运动到1点所消耗的能量.

一、伯努利方程

计算库区沿程水位的高低,由于库区沿程各断面水力因素(如断面,水力半径,流速等)变化复杂,难以用简单的函数关系表示,则对其采用分段积分求和的方法,即应用伯努利方程逐段计算:

伯努利方程为:

其中:
Z1,Z2:为断面1,2处的水位高程
v1,v2:为断面1,2处的流速
g:为重力加速度
if:为摩阻坡降平均值
Ll:为断面1,2间的河段长

如果把这个方程改写一下,就成为:

从这个式中可以看到2点的能量(动能和位能之和)与1点的能量的差,就是两点之间的能量消耗.

摩阻坡降平均值又可以通过下式计算:

其中:

Q:为流量
K:为断面流量模数
C:为谢才系数
R:为水力半径

从式中可以看出,只要水在流,有流速,有流量,坡降平均值就不可能为零。如果两个断面
流速相等,只要坡降平均值不为零,在2处的水位就要比在1处高。

在水库设计中,要确定坝址处的流量和水位的关系.这个关系常被简化成

Q=f(Z1,Z2)

其中:

Q:为流量(立方米/秒)
Z1:为1点的水位(米)
Z2:为2点(上游)的水位(米)

根据力学中的抗阻模数不变的假说,略去惯性项后的动力方程,就有:

其中:

Z:为平均水位(米)
F:为河流的落差(米)

假定流断为恒定非均匀变流,对水位进行积分,则有:

如果2点水位和1点水位相等,2点的水位和1点之间就没有水流存在.

三峡水库长600余公里,水力坡降平均值不可能为零,所以,三峡水库库尾处的水位,就必然要比三峡大坝处的水位高,两处的水位绝不可能是象移民组假设的那样是一般高低。

三峡工程论证泥沙组组长林秉南认为,三峡水库的平均坡降为万分之零点七,接近荆江河段的平均坡降(万分之零点五).正是万分之零点七的平均坡降,不可能解决三峡水库的泥沙淤积问题。宜昌至城陵矶的荆江河段全长410公里,是长江干流泥沙淤积最严重的两个地段之一。平均每年在这里淤积泥沙量达1.64亿吨,平均每公里淤积40万吨泥沙.平均每年以1—2厘米的速度淤高.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荆江河段的平均坡降小,水流速度慢,才致使荆江河段泥沙淤积严重,当三峡水库的平均坡降接近荆江河段时,也会产生与荆江河段同样严重的泥沙淤积.

其实,从宜昌到重庆的长江河段,在自然状态下,在平均坡降为万分之二的情况下,在汛季也是泥沙淤积量大于泥沙冲刷量,只是在汛季末,长江中泥沙量减少,有个自然的冲沙期,才使这一河段达到全年的冲淤平衡.当平均坡降为万分之二时,汛期的洪水尚不能把泥沙冲走,那么当平均坡降减小到自然状态的三分之一时,汛期的洪水根本不能把全部泥沙冲走,达到所谓的冲淤平衡.

既然水库中的泥沙不能全部被冲走,就会发生淤积.淤积将发生在什么地方?淤积的发展又是如何呢?

水库蓄水后,泥沙在水库的尾部,即变动回水区以及常年回水区的上部开始淤积,逐渐向上游和坝前两个方向发展,同时淤积面也抬高.具体地说,三峡水库的淤积在重庆河段和重庆下游的河段首先发生,然后向重庆及重庆上游和向三峡坝址方向双向发展.重庆河段河床的淤积面也将抬高.重庆河床淤积面的抬高,将迫使重庆处的水位的抬升,扩大淹没范围.而三峡工程论证认为,三峡水库蓄水后,淤积只是向坝前方向发展,而不会向重庆上游方向发展.这个结论显然是不全面的.

二、夏震寰的理论

在研究水库的回水末端和水库的长度时,夏震寰等人提出了如下的理论:“在同一河流上,如果水库的水位固定不变,则流量越大,回水曲线越短,即回水末端距坝址越近。因此,在没有泥沙淤积问题的清水河流上,最高库水位与原河床的平交点,是该水库而言最远的回水末端。”(1)

科学理论的描述,最常用的是“如果……则……”的句型。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就能把地球抬起来。”伽利略说:“在真空的条件下,铁球和鸡毛一起落地。”钱学森说:“如果把每年射到一亩地上的太阳光能的30%作为植物可以利用的部分,而植物利用这些光能并把空气里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制造成自己的养料,供给自己发育,生长结实,再把其中的五分之一算是可吃的粮食,那么稻麦每年的产量就四万多斤!”

没有人让阿基米德去把地球抬起来,因为这个支点不存在;没有人因为在一般的大气条件下,铁球比鸡毛先落地,就说伽利略的理论是错的,因为铁球和鸡毛一起落地的前提,是在真空的条件下。

毛泽东看了钱学森的文章之后,就相信能亩产万斤,所以中国一度粮食卫星上天,最高超过亩产四十万斤。毛泽东把“如果……则……”的句型中的条件去掉,把这个理论一般化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所以出了大错。好在阿基米德没有活到今天,否则要阿基米德去抬地球,他又如何完成?伽利略也幸运没有活到今天,毛泽东说鸡毛能上天,他却说铁球和鸡毛一起落地。

夏震寰说:“在没有泥沙淤积问题的清水河流上,……”,同时也忽略了河流边界的摩擦力不计。但是,三峡工程论证移民组把这个条件去掉,把夏震寰的理论一般化,认定将来水库是没有水力坡度的,三峡水库的回水线(移民淹没线)就是一根水平线。夏震寰理论中的“在没有泥沙淤积问题的清水河流上,”就和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伽利略说:“在真空的条件下”的条件一样。也和钱学森的:“太阳光能的利用率达到30%的话”的条件一样。离开了假设的条件,这个理论也就不存在。没有泥沙淤积问题的清水河流,这样的河流在实际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其次,夏震寰是从最高库水位出发,和原河床的平交点,定义为水库的最远的回水末端。而三峡工程移民组是从正常蓄水位出发,而不是从三峡水库的最高库水位出发。

长江是一条泥沙含量很高的河流,不符合夏震寰的没有泥沙淤积问题的清水河流这个条件。所以,在三峡水库上运用夏震寰的理论,必须对这种理论适用性进行检查,并对理论的结果加以修正。

三、戴定忠理论

参加三峡工程论证的戴定忠提出如下的理论:〃三峡水库是个峡谷河道型水库,库容量仅为年径流量的5%,两岸岩壁坚实,天然河道水流比降大,挟沙能力强,悬移质泥沙基本上是〃穿堂过〃,修建大坝后,水位抬高了,水流减缓,挟沙能力降低,造成水库淤积,在运用的前十年,泄流排沙比只有35%左右,但随着淤积的增加,库区河床抬高,水流挟沙能力增强,泄流排比也要增大.根据计算,运用三十年时的排沙比为50%左右,运用六十年为90%,八十年后为100%,库区冲淤基本达到平衡〃(2).

戴定忠所说的前十年,泄流排沙比只有35%左右,是指只有35%的泥沙淤积物被冲出水库,而65%的泥沙淤积物被留在水库中。

根据戴定忠的理论,在大坝之后的第一个十年中,由于大坝的阻挡作用,大坝处的水位抬高,库区河道的水流比降由原来的较大的天然河道水流比降,突然减小到人为的水库河道比降,其结果是:水流减缓,挟沙能力降低,水库发生淤积.戴氏理论认为,在水库运用十年之后,这个人为的,较小的水库河道比降又会开始增加,这样,水流挟沙能力也随着增强,被冲出的泥沙量也增加,到了运用八十年后,水库区将不再存在淤积现象,达到淤积和冲刷平衡。那么水库河道比降为什么会由小再变大呢?戴定忠认为是由于库区河床因淤积而得以抬高,从而使水库河道比降又重新由小变大.由于三峡大坝的出水口的水位在运用10年以后不会再人为降低(还有可能人为加高),要使水库河道比降再变大,只有一个可能,就是库尾河段河床的高程由于泥沙淤积而增高,除此之外没有其它可能.戴定忠理论只是把这个水库河道比降增大的过程作了简单的描述,而没有把这一结果直接写出来.库尾河床高程由于泥沙淤积而增高,对增加水流速度和水流挟沙能力有利,但是库尾河床高程增高,也就意味着大坝上游各地水位的抬高和淹没范围的扩大。没有大坝上游各地水位的的抬高,三峡水库不可能达到所谓的冲淤平衡。

可加,戴定忠并没有认为三峡水库的回水线是根水平线,而是认为这是一根曲线,是一根向上翘的曲线,而且在大坝建成后的80年中,这根曲线是会不断地往上翘,直到三峡水库的冲淤平衡。按照戴定忠的理论,在大坝建成后的80年中,三峡水库的淹没线将不断上升,离大坝越远,上升幅度越大,淹没区也将不断扩大,移民人数也将不断增加,可谓与时俱进。

四、施嘉炀理论

清华大学水力系教授施嘉炀认为:“影响河流组成的水动力方面因素,主要为水面坡降和泥沙。坡降有沿着河道纵断面上的纵坡降和横断面上的横坡降两种。纵坡降是流量和河底地形的综合产物;横坡降则除流量外,还由于河道平面形态(弯段个数和直度)、河底浅滩的存在以及地球自转现象所引起。纵坡降是河道需求水动力平衡中的一个参变数,起着调节流速与水流活动时克服摩阻力的作用。它一方面受河床地形的影响而发生变动,另一方面也随着流量的增减河流路的长短而起变化。”(3)

三峡水库不是一个死的蓄水盆,而是平均每年要有5千多亿立方米的水流经过这里。如果这600多公里长的三峡水库的水面没有坡降,那么又是什么力量来推动这5千多亿立方米水量流动和水中泥沙的移动呢?

施嘉炀教授在计算水库库容的方法一章中写到,计算计算水库库容可分三步进行——计算水库的静态库容——计算水库的动态库容——计算水库的总库容(静态库容和动态库容之和)

施嘉炀教授指出,在计算水库库容的时候,我们先假定水库的水面是平的,这个假定只有当库容较大而流量相对较小时才是正确的。实际上水库沿程各处的水位是不同的,在其上游进口端由于回水影响,水位恒上翘高于坝附近的水位。所以还要计算动库容。(4)

施嘉炀教授在这里说得十分清楚,实际上水库沿程各处的水位是不同的,水库水面的坡降存在,水位恒上翘高于大坝处的水位。而在第一步先假定水库的水面是平,是为了计算方法的简便。把计算方法分三步进行,最终并不改变计算所得的结果。

五、陆钦侃理论

陆钦侃1946年被派往美国丹佛学习研究三峡工程设计方案,,1947年获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水利硕士,1949年来一直从事水利水电规划,曾任水利电力规划局副总工程师,并参与长江三峡工程防洪组论证,最后拒绝在论证报告上签字。

陆钦侃指出,1981年长江上游发生的严重水灾,在重庆寸滩实测洪峰流量达85700立方米/秒。陆钦侃认为,长江三峡工程建起后蓄洪拦沙,回水曲线将壅高重庆本已很高的洪水位。(5)。在葛洲坝工程建设之前,重庆的最高水位为海拔192.8米,1981年四川大洪水时,重庆的最高水位达海拔194.3米,距重庆铁路的标高只差1.7米。长江三峡大坝在三斗坪处将自然水位壅高113米,水库的回水,水库尾部的翘尾巴,必然将壅高重庆的洪水位,重庆铁路线,重要对外公路,桥梁,重庆的部分市区必然会被淹没。

陆钦侃先生还指出,三峡工程的防洪目标,对下游荆江河段是采用百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而对大坝上游地区则采用二十年一遇的防洪标准,重庆的防洪标准也采用二十年一遇,上下标准不一样。如果按百年一遇的洪水来计算三峡库区和重庆的淹没,问题将十分严重。

六、杨溢理论

杨溢在长江三峡工程〃论证始末〃一书(27)中,提供了一张长江三峡水库泥沙淤积示意图(第58页).图中绘有三峡水库枯期水位线和汛期水位线.枯期水位线有两条,一条水位线在大坝处的水位为枯季限制水位(海拔155米),一条水位线在大坝处的水位为正常蓄水位(海拔175米),两条水位线在库尾处渐近成一线,这两条水位线之间的空间为〃永久保留库容〃.汛期水位线也有两条,一条在大坝处的水位为汛期限制水位(海拔145米),另一条在大坝处的水位为正常蓄水位(海拔175米),两条水位线在库尾处也渐近成一线,两条水位线之间的空间也定义为〃永久保留库容〃.汛期水位在库尾的渐近线,要大大高出枯期水位在库尾的渐近线,两条水位渐近线的高度差在30米左右,如果以该图在坝址处的示意标高计算.这就是说,在枯水期间,长江三峡水库坝址处的水位在海拔155米和175米之间变化,此时,至重庆港的航道由于壅水而加深,万吨船队可以到达重庆,重庆水位必然高出海拔175米.按图中的标高计算,应在海拔180—190米.在汛期,三峡水库坝址处的水位在海拔145米和175米之间变化,重庆水位在海拔210—220米.由于杨溢书中的是张示意图,很难依据示意图来准确地计算重庆的水位高度.但是示意图中在大坝处的汛期限制水位,枯季限制水位和正常蓄水位以及长江自然河床高度之间关系,是按比例绘制的.因此也可推理,库尾处的水位高度和高度之间的关系也是按同样比例绘制的.

杨溢的长江三峡水库泥沙淤积示意图中的四条水位线,都是曲线,而不是水平线,都有水面坡降.这些曲线的特征是,在距大坝近的地方,水位抬升比较平缓,随着距离的增加,水位抬升增快,在库尾地区,水位抬升最大。此外,汛期水位线的水面坡降要比枯期水位线的水面坡降大.这和前面的论述相一致.

杨溢身为长江三峡工程论证的行政和技术负责人之一,在他所著书中,长江三峡水库水位线,无论是枯期还是汛期,都是曲线,都有水面坡降,为什么三峡工程论证中,在计算移民人数和淹没损失时,三峡水库水位线突然就变成水平的了?为什么在计算移民人数时就没有水面坡降了?

七、郭来喜理论

郭来喜,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云南地理研究所所长,1956年南京大学地理系毕业,1959—1960年在莫斯科大学进修。1986年—1990年参加三峡工程论证,最后拒绝在三峡工程论证报告上签字。

郭来喜指出:“三峡水库建成后,达到正常蓄水高程,河流侵蚀基面抬高,水流必然减慢,影响洪水下泄,延长?x时间,肯定会加重上游地区的防洪负担。更况且,水库运行若干年后,如遇百年一遇洪水,重庆朝天门水位可达202米,比现在的情形高出7.7米。〃(7)

河流侵蚀基面抬高,必然导致河流水位的抬升,加大淹没面积。洪水期间,W游地区的防洪负担的加重,就是说,在同样的洪水流量下,上游地区的洪水水位将超过没有大坝时的洪水水位,加重淹没损失。这也是郭来喜没有在三峡工程论证报告上签字的原因之一。

八、国家防汛指挥部的理论

国家防汛指挥部在其编著的“防汛手册”一书中写到:(洪水期间的)水库水位预报,可通过联立求解水库水量平衡方程和水库蓄泄方程作出。水库蓄泄方程指水库蓄水量与同时出库流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在较大湖泊型水库,水面比降较小,水库蓄泄方程为单值函数,在河床式水库,水面倾斜,有一定的水力坡度,形成楔形蓄水体。(8)

国家防汛指挥部认为,较大湖泊型水库,水面比降较小;河床式水库,水面倾斜,水力坡度较大。三峡水库属于河床式水库,水面倾斜,水力坡度较大,而不是移民组说的那样,没有水力坡度。

九、陶景良理论

陶景良为高级工程师,参加三峡工程论证,为享有政府特殊津贴有特殊贡献的专家,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计划资金司副司长。陶景良在“三峡工程66问”一书中也认为水库的回水水面线是一根向上翘的曲线。

陶景良写到:“三峡水库的回水水面线及回水末端的位置,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进行了精确的计算,可行性研究阶段,是按坝址洪水静止库容来推算回水水面线及回水末端位置的;初步设计阶段除按静库容复核了原有成果外,还进行了洪水动库容计算,用其计算成果进行校核。复核与校核结果表明,当坝前水位为汛期限制水位145米,汛期上游洪水流量达到20年一遇标准时,三峡长江干流的回水末端在重庆市区下游的巴县木洞镇,水面高程185.7米,距大坝565.7公里,再往上游就是长江干流的天然水流了,其流速、流量、流态均不受水库壅水的任何影响。长委会除了计算三峡水库在长江干流的回水水面线及回水末端位置之外,还计算了三峡水库内两岸各支流的回水水面线及回水末端位置。例如,乌江汛期上游洪水达20年一遇标准时,回水末端位置在距乌江口44.8公里的白马镇,水面高程192.4米。〃(9)

第一,陶景良认为三峡水库有水面坡降,回水水面线是向上翘的曲线。而不是象伊文所说的,“只要稍有流体力学或者水力学基础的人都知道,水库基本是没有比降的,也就是说水位是平的,只是在库尾及其上游才有比降.”当坝前水位为汛期限制水位145米,汛期上游洪水流量达到20年一遇标准时,三峡长江干流的回水末端在重庆市区下游的巴县木洞镇,水面高程185.7米,距大坝565.7公里。按照这些数据计算,平均水力坡度为万分之零点七二,略大于林秉南给出的万分之零点七。

第二,陶景良说,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只按坝址洪水静止库容来推算回水水面线及回水末端位置的,只是到三峡工程批准之后;进行初步设计阶段再补充了洪水动库容计算,来推算回水水面线及回水末端位置。施嘉炀教授在教课书中指出,计算水库库容分三步,第一步是计算静止库容,第二步计算动态库容,二者之和为水库库容。长江水利委员会总不应该把这第一步河第二步之间的计算时间,拖它4—5年吧!在1992年审批之前只按水平线计算,1992年之后,再按上翘的曲线计算。直达现在,移民人数和淹没损失还是按水平线计算的!

第三,按照静态库容计算,水库末端的水面高程175米,应在涪陵的石沱,距大坝514公里。陶景良提供的数据为185.7米,距大坝565.7公里,两者高程差10.7米,长度差为51公里。这个差距要多淹没多少移民,造成多少移民损失?

第四,陶景良所说当坝前水位为汛期限制水位145米,汛期上游洪水流量达到20年一遇标准时,三峡水库末端在巴县木洞镇,水面高程185.7米。巴县木洞镇在自然状态下20年一遇的洪水水位为183.0米,两者相差2.7米,尚达不到夏震寰理论中提出的0.3米高差可以忽略不计的标准,因此按照动态水库库容计算,水库末端位置不可能在木洞镇,而是在木洞镇上游某地。

第五,陶景良只提供了坝前水位145米时的回水末端位置和水位高程,并没有提供坝前水位175米时的回水末端位置和水位高程,而175米水位是三峡水库的正常水位,人们对此最为关心。

第六,正如陆钦侃先生指出的,陶景良只提供了20年一遇洪水时的数据,没有提供100年一遇洪水时的数据。

最后,现在三峡库区到处可见的海拔177米移民淹没红线,是根水平线。按照陶景良的理论这根红线的划定是错误的。作为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的技术行政干部,作为参加三峡论证并以此获得有特殊贡献的并享有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看到这根移民淹没红线的错误,也在自己的著作中谈到这个问题,是否有责任向上级反映这个情况,要求改正?

十、陕西水利厅(原水利水土保持厅)

陕西水利厅在“水库排沙和清淤技术”一书中指出:“水流进入库区,受水库蓄水影响,流速逐渐降低,其所携带的泥沙在水库回水末端淤积成三角洲,并逐渐向上游发展,高出正常高水位,形成“翘尾巴”现象。水库“翘尾巴”不仅使上游相当长河道堤防的防洪能力降低,而且使通航条件恶化。北方风沙地区和南方山区河流中的中小型水库,除悬浮质淤积外,还存在推移质淤积问题(王维洛注:如黄万里先生所提的砾卵石淤积问题)。一般推移质淤积量占淤积总量的20%—80%。末端严重存在推移质淤积“翘尾巴”,致使农田和村镇被淹没和浸没。陕西南秦水库运用初期,由于对卵石推移质“翘尾巴”现象估计不足,造成堤防溃决,一百多亩农田被冲毁,时几户农民被迫迁移。(10)

根据南秦水库排沙清淤的经验,保持水库的坡降是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南秦水库建坝之前的水力坡降为万分之七十二,能维持水库不出现淤积“翘尾巴”的水力坡降为万分之六十(万分之五十六至万分之六十四之间),建坝之后和之前的水力坡降比为0.83:1.0(11)

因此,三峡水库蓄水枝海拔175米时,不可能就没有水力坡度。林秉南提出的三峡水库水力坡度为万分之零点七,建坝之后和之前的水力坡降比为0.33:1.0。这个坡度很可能不能满足排沙清淤的要求。

十一、方宗岱理论

水利电力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方宗岱在“三峡工程的移民问题”一文中指出:“三峡大坝建成后,库尾会不断淤高,回水曲线将逐年上涨,这无疑要扩大淹没范围,增加移民的基本数字。”(12)

方宗岱明确指出了水库回水线不是一根水平线,而是曲线,向上翘的曲线。可以说,方宗岱的理论和戴定忠的理论是一样的,无非戴定忠强调了库尾会不断淤高,回水曲线将逐年上涨,水力坡度变大后对泥沙冲淤的有利影响,而方宗岱则强调对淹没范围和移民增加的不利影响。

十二、ANNANDALE理论

ANNANDALE在水库淤积一书,对水库淤积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全面的研究.ANNANDALE研究了19个水库淤积面坡度和原河床坡度的关系,根据ANNANDALE研究结果,两者之间关系在0.45到0.91比1.00之间,最小为0.33比1.0,最大为1.0比1.0(13).三峡工程论证泥沙组估计三峡水库未来的坡降只有原坡降的三分之一,是ANNANDALE研究中的最小值.如果未来三峡水库的实际坡降大于原坡降的三分之一,那么淹没重庆的问题将更加严重。

19个水库淤积面的平均坡度的算术平均值为万分之19.6,最大值为万分之42.2,最小值为万分之2.7,标准误差为万分之11.9(第188页).从中可以看到,水库淤积面的坡度存在,各个水库由于自然条件不同,坡度也不同.但是没有一个水库的淤积面的坡度为零.ANNANDALE研究的19个水库中的最小值,也要比三峡工程论证泥沙组估计的三峡水库未来的坡降大.

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三峡工程论证泥沙组组长林秉南认为,经过一段时间运行,新河床以上形成槽型库容,槽型库容的水面,形成了一条几乎和新河床平行回水曲线.所以三峡水库淤积面的坡度,也是水库水面的坡度.

十三、韩其为理论

大江东去,水在流,就要克服河床和边壁的阻力,就要消耗能量。长江三峡河段,多峡谷,河流的糙率大。如三峡坝址至奉节一段,糙率为0.0567至0.1004,若按粒径糙率反求,相当于直径约4—6米的巨砾的糙率。又如清溪场到涪陵河段,糙率为0.0588至0.1479。糙率较小的河段有如忠县至丰都段,糙率为0.0212至0.0314。糙率大,阻力也大。要克服如此的阻力,要求水力坡度也大。因此自然状态下,重庆宜昌两地水位差为120多米,平均水力坡降约为万分之二,才能克服河床和边壁的阻力,才能“千里江陵一日还”。

韩其为认为,由于泥沙在水库中淤积,未来三峡水库的糙率将会减小,各段的糙率如下(/号之前为自然状态下流量为每秒1万立方米时的糙率,/号之后为建坝后的平均糙率):

坝址三斗坪—太平溪:0.1004/0.036;
太平溪—秭归:0.0446/0.036;
秭归—巴东:0.0657/0.036;
巴东—巫山:0.0390/0.036;
巫山—奉节:0.0376/0.036;
奉节—云阳:0.0552/0.025;
云阳—万县:0.0325/0.022;
万县—忠县:0.0417/0.022;
忠县—丰都:0.0212/0.020;
丰都—清溪场:0.0364/0.028;
清溪场—涪陵:0.1479/0.028;
涪陵—长寿:0.0377/0.022;
长寿—寸滩:0.0359/0.022;
寸滩—朝天门:0.0240/0.022;
朝天门—大渡口:0.0381/0.022;
大渡口—白沙沱:0.0366/0.022;
白沙沱—猫儿峡:0.0508/0.022;
猫儿峡—江津:0.0288/0.022;
江津—朱祥溪:0.0337/0.022。(13)

根据韩其为的计算,三峡水库的未来的糙率在0.02至0.036之间,所以三峡水库的水力坡度不可能能为零,三峡水库的移民淹没红线也不可能为零。

韩其为的计算,未来不但坝址三斗坪至重庆朝天门的河床和边壁的糙率会因为泥沙淤积而发生变化,而且重庆朝天门至江津朱祥溪的河床和边壁的糙率也会因为淤积而发生变化。所以,按照韩其为的理论,三峡水库的末端不在涪陵的石沱(距大坝514公里),也不在巴县的木洞镇(距大坝565.7公里),也不在重庆的朝天门,而是在重庆上游的朱祥溪(1)。根据韩其为的理论,三峡水库的淹没区更大,要搬迁的移民更多。

十四、总结

从这里列举的各种理论来看,都认为水库的回水线是向上翘的曲线,大坝上游各处的水位是不同的,均高于大坝处的水位。

三峡工程移民组认为“水库基本是没有比降的,也就是说水位是平的,只是在库尾及其上游才有比降.”,而以海拔177米的移民淹没红线来确定三峡水库的移民人数和淹没范围,其可能的“理论”根据之一是夏震寰理论,还有就是计算水库库容方法中的第一步(静态库容)。

夏震寰在建立其确定水库末端位置的理论时,明确地限定了理论适用的范围:“在没有泥沙淤积问题的清水河流上”。在没有证明夏震寰理论可以一般化的情况下,用这个理论来证明三峡水库在大坝处蓄水至175米时,水库的回水线是水平的,是错误的。

在计算水库库容时,先假定水库的水面是平的,然后计算静态水库库容,即没有水流时的水库库容;再计算动态库容,最后计算水库的总库容,是为了计算方法的简便。三峡工程移民组在论证期间只按静态水库库容中的蓄水位和水库末端来计算移民人数和淹没损失,同时也用由此得出的水位线来划定三峡水库移民淹没红线。这正是错误所在。

参考文献:
(1):长江水利委员会:三峡工程泥沙研究,武汉,1997年,第84页
(2):戴定忠:中国河流的泥沙问题,收在钱正英主编:中国水利,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北京,1991,第425页
(3):施嘉炀:水资源综合利用,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北京,1996,第47页
(4):施嘉炀:水资源综合利用,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北京,1996,第151页
(5);戴晴主编;长江之死,陆钦侃答陈可雄:三峡工程防洪效益有限,1991年,台北,第126页
(6):杨溢:论证始末,水利电力出版社,1992年,北京
(7):戴晴:访中国科学院研究员郭来喜
(8):国家防汛总指挥部办公室:防洪手册,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14页
(9):陶景良:三峡工程66问,中国三峡出版社,1996年,第114页
(10):陕西水利水土保持厅:水库排沙和清淤技术,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北京,1989,第2页
(11):陕西水利水土保持厅:水库排沙和清淤技术,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北京,1989,第50页
(12):方宗岱/汪受衷:三峡工程的移民,大自然探索,1986年第四期
(13):林秉南:工程泥沙,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北京,1992,第60—63页
(14):G.W.ANNANDALE:RESERVOIRSEDIMENTATION,AMSTERDAM,ELSEVIER,1987,第130页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惊心动魄 险像环生–记者暗访贩毒团伙
《和你在一起》封镜 陈红:我差点被陈凯歌逼疯
红线的崩溃—三峡工程移民迁移线的错误和严重后果
成龙间接造就松霞恋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