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长廊

画家的临摹圣地——意大利布兰卡契小堂

佛罗伦斯布兰卡契小堂内,由马萨乔和马索利诺所做的壁画系列,约1425至1427年。(Patrick Isogood/ Shutterstock.com)

布兰卡契小堂(The Brancacci Chapel,又译布兰卡齐礼拜堂)位在意大利佛罗伦斯的卡尔米圣母大殿(Santa Maria Carmine)内,这里保存了文艺复兴早期最重要的壁画系列之一。它的重要性并不在于题材,而是马萨乔 (Masaccio,原名Tommaso di Ser Giovanni di Simone)使用了创新的壁画技巧描绘圣彼得的故事。

1423年,富商菲利斯‧布兰卡契(Felice Brancacci)委托马萨乔和马索利诺为一座献给圣彼得的礼拜堂制作系列壁画。到了1427年,两位画家皆未完成就离开了;马萨乔前往匈牙利,而马索利诺则前往罗马。直到1481至1483年间,菲利普‧利皮(Filippino Lippi)才接任这项工作,补上缺漏的场景并完成了壁画系列。在礼拜堂内,马萨乔的创新画法和马索利诺(Masolino,Tommaso di Cristoforo Fini)以当时画风画成的壁画并列展示,形成有趣的对照。

在此,我们要聚焦在马萨乔的两幅壁画上:《逐出伊甸园》(The Expulsion from the Garden of Eden)和《献金》(The Tribute Money)。

马萨乔或许不如米开朗基罗著名,但是他对绘画艺术的影响却是无比深远。“所有想要潜心学习绘画艺术的人,都会来到布兰卡契小堂,主要为了掌握马萨乔描绘人物形象正确的准则和原理”,乔治‧瓦萨里(Giorgio Vasari)在《艺苑名人传》中如此评论道。

确实,许多艺术大师如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都研究过马萨乔的壁画。

马萨乔英年早逝,享年26岁,过世后他的画风才受到更多人的重视。瓦萨里曾评述道,马萨乔全心投入创作,以致于对自己的外貌和世俗事务都满不在乎。人们称他为马萨乔,意思是“邋遢汤姆”或“坏汤姆”,但这绝不是指他的性格,马萨乔是“善良的化身”。

马萨乔生来特立独行且非常传统。尽管同时期的画家皆以优雅的国际哥德式风格作画,马萨乔却率先使用了透视法和明暗对照法(chiaroscuro),发展出一种更写实的绘画风格。他的灵感来自前人的作品:从乔托(Giotto)回溯到上古时期的古典艺术。

瓦萨里说,马萨乔是第一个提炼绘画技巧的人,藉由去掉“粗糙、不完美和困难点”,创造出充满“表情、姿态、大胆和活力”的自然人物。

或可说,马萨乔将人牢牢地放入画框中。他生动地描绘人物在动作瞬间的形态。这些人物带有情感的姿态,能够触动所有观赏画作的人。在他的作品《献金》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是如何引领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的发展。

《献金》

站在马萨乔的《献金》壁画前,您会感受到一连串故事在面前缓缓展开。《献金》描绘的是马太福音第17章24-27节的故事。门徒们站在耶稣身旁,面对着一名向他们征收丁税的人。耶稣示意彼得将一条绳子丢入海中,然后说,彼得钓到的第一条鱼口中会有他们的税银。

布兰卡契小堂的左侧墙面为马萨乔的壁画。左上:《逐出伊甸园》(The Expulsion from the Garden of Eden)。中上:《献金》(The Tribute Money)。中下:《提阿非罗的儿子复活和圣彼得登基》(The Raising of the Son of Theophilus and St. Peter Enthroned)。右上:《圣彼得传道》(St. Peter Preaching)。(Anna Pakutina/Shutterstock.com)

这幅壁画采用连续的叙事方式,在单一画框中安插了数个场景。在你眼前同时有三个故事:在中间,收税员正在征收丁税;在壁画的左边,彼得蹲在岸边取税银;在右边,彼得将税银交给收税员。

马萨乔受到古典时期艺术的启发,使用巧妙的创新技法,将观众直接带入画中场景。首先,我们的目光会被站在中央的耶稣吸引,因为马萨乔在此使用了单点透视法,这是他的建筑师朋友菲利普‧布鲁涅内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从古典建筑中重新发扬的数学技巧。

马萨乔将透视焦点放在耶稣的头部位置。所有门徒穿着古希腊服饰,站在耶稣周围,形成一个半圆形。这种古典构图方式也是借用了布鲁涅内斯基受古典时期启发的建筑设计。整体构图中的主要群体非常和谐,即使每个人物的表情和反应都不一样。

马萨乔的壁画《献金》中,彼得和耶稣的局部放大图。(Jorisvo/Shutterstock.com)

接下来看到收税员。在画面中,他站在耶稣的右边,他的衣服和其他人的服装都不一样。他的重心放在左脚,右脚膝盖微微弯曲,这是古典艺术中常见的一种站姿,叫做“对立式平衡”(contrapposto)。马萨乔的朋友多纳泰罗(Donatello)在他的人物雕像中就使用了这种姿势。壁画中的收税员欲步向前,要求征税的举动令众人感到错愕。他的后脚几乎伸出了画框外,像是要踏进我们的世界一般,借此将观者拉进图画的场景中。

接着,回去看到中间的耶稣示意着彼得,顺着圣彼得的手势,将我们的目光拉到壁画左半部的第二场景。彼得在河边,从鱼口中取出税银。

当你望向左侧的海洋时,会发现前景的深棕色地面和背景朦胧灰蓝的天空形成鲜明对比,塑造出一种距离感和空间感。这种技法叫作“大气透视法”(atmospheric perspective),也就是达芬奇所说的“空气透视法”(aerial perspective)

此外,马萨乔还巧妙地运用了布兰卡契小堂的自然光线,将来自壁画右侧窗户的自然光作为光源。自然光线照亮了画内空间,让人物形体与结构更加立体,也让阴影看起来更加自然。这种手法可追溯至古罗马的古典艺术,然而在此前一千多年来都无人使用。

佛罗伦斯布兰卡契小堂内,由马萨乔和马索利诺所做的壁画系列,约1425至1427年。(Patrick Isogood/ Shutterstock.com)

或可说,马萨乔利用教堂窗户的光线,将观者带入画中空间;或者,画中人物就好像和观赏者一样出现在教堂里。这就是这幅旷世钜作的魅力,神奇得令人赞叹。

马萨乔将画作拟人化,甚至将神圣符号具象化。或许你早已注意到,在耶稣众人的头上都有金色光环。马萨乔将这个神圣的象征实际描绘了出来。他将光环具象化,像是在我们世界中的事物一般。他用图像诉说“这些是真实的存在”,或许是为了提醒观者:我们和神之间是没有间隔的。瓦萨里曾评论说,马萨乔擅长于“前缩透视法”(foreshortening),几乎从任何视角来看他的作品都有身入其境的感受。

站在耶稣左边的是一头淡金色卷发的约翰,他的脸部是经典的古罗马脸部特征。再看到画面最右边的人物,这位棕发男子的姿势和左边的约翰几乎镜射的,而根据瓦萨里的说法,他就是马萨乔本人。

《逐出伊甸园》

刚看完相对和谐的《献金》,再来看马萨乔在壁画系列中的第一幅壁画。一进到布兰卡契小堂内,左手边便是这幅情绪激昂的《逐出伊甸园》,真是一记猛拳。

马萨乔的壁画《逐出伊甸园》散发着激昂的情绪,约1422至1427年。(Anna Pakutina/ Shutterstock.com)

在夏娃毫无掩饰的表情和悲伤的步伐中,我们看到了她为自己的行为深深地懊悔。她被逐出了伊甸园,双手掩盖着赤裸的羞耻。同样地,她的手势也是非常古典的姿势:很巧的是,这种古典姿势就叫作“贞洁的维纳斯”(Venus pudica或modest Venus)。在夏娃的脸上并没有过多的细节;这里描绘的是一个痛苦不堪的女人,正为着刚才发生的恐怖事情惊吓不已。而亚当则羞愧地抱着头,和夏娃肢体上的痛苦相较,他的痛苦似乎更为是精神上的苦楚。

这幅画和当时的国际哥德式风格形成强烈对比,和马索利诺的两幅壁画相较更是明显:《亚当与夏娃的诱惑》(The Temptation of Adam and Eve)和《治愈跛子与大比大(多加)复活》(The Healing of the Cripple and Raising of Tabitha)。这两幅马索利诺的壁画人物皆十分美丽与优雅,看起来好似静静地钉在两点透视的画面上。

向马萨乔致敬

从现在看来,马萨乔的绘画技巧或许稀松平常,在当时却是革命性的创举。

艺术史学家瓦萨里在其评论中,也肯定了马萨乔的先驱地位:“在马萨乔以前的作品只能称作绘画,而他的创作和其他人的作品相比却是栩栩如生、真实又自然。”

马萨乔和他的朋友布鲁涅内斯基,以及多纳泰罗同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的先驱;马萨乔在绘画上的突破,就如布鲁涅内斯基在建筑设计和多纳泰罗在雕塑上的创新一样。

马萨乔英年早逝,也没有他的纪念碑,仅留下了几篇墓志铭。其中一篇是由作家诗人安尼巴莱‧卡罗(Annibale Caro)所着,为马萨乔的传奇人生作总结。

我画,我的画等同实境;

我赋予画中人物姿势、生气、动作以及情感。

米开朗基罗教导众人,

却唯独向我学习。

原文The Brancacci Chapel: Where All Great Artists Went to Study Masaccio’s Frescoes 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责任编辑: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