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生活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陶瓷

【大纪元讯】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陶器制作还比较粗糙,如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等陶器,器形简单,制作温度较低,质地疏松,少有装饰,工艺上显得比较原始。



  红陶的颜色有土红色、砖红色或褐红色。红陶和灰陶当时是人们主要的生活用具,有碗、钵、罐、盆、瓮、瓶、鼎、斝、盉、豆、杯、盘、簋等。白陶在大渡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已生产,用白粘土作成,器形种类比较少,有罐、鬶、豆、壶等。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龙山文化、齐家文化、良渚文化,制陶技术又有新的提高。龙山文化的黑陶,有的薄如蛋壳,漆黑光亮,代表了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彩陶是在陶器表面以红、黑、赭、白等色作画后烧成,彩画永不掉落。也有的是在烧成的胎体上作画,不烧彩,彩绘颜色容易脱落,称为彩绘陶。彩陶的装饰花纹有图案、图画和塑贴三大类。彩陶光泽柔和,彩绘陶则色彩绚丽。

  商周陶瓷

  夏、商、周素以“中国青铜时代”而著称,此时的陶瓷也进入了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一方面,陶器以仿青铜器造型和纹饰为特点,特别是白陶和黑陶的制作十分精美。西北地区的彩陶、中原地区的彩绘陶和东南地区的印纹硬陶,也是这一时期重要的陶器品种;另一方面,自商代起出现了原始瓷器。原始瓷器是用高岭土制胎,烧成温度在1200℃左右,质地坚硬,吸水性弱,器表施釉,釉多呈青绿色,已具备了瓷器的基本特征。





  秦汉陶瓷

  秦汉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有的泥料很精细,有的则掺有细砂,由于陶土中氧化铁含量和烧成气氛的差异,颜色也就不同,除灰陶外,还有红陶和黑陶。以质地来分有硬陶和软陶。硬质陶为生活用具,软陶往往涂朱绘彩,装饰繁缛,为殉葬用的明器。东汉中后期,青瓷烧制技术趋于成熟。其产品胎质较细,烧成温度已达1300℃左右,釉色光亮,胎釉结合紧密。装饰手法和题材,基本沿袭原始瓷器,多用刻划或拍印等手法,在器物上饰以弦纹、水波纹、布纹、窗格纹、网纹、复线三角纹等。除青瓷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黑瓷。



  隋唐五代时期陶瓷

  隋、唐、五代,中国瓷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其生产规模扩大,一些新的技术和风格开始萌芽。南方青瓷的持续发展与北方白瓷的成熟并大量生产,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新格局。南方越窑的青瓷和北方邢窑的白瓷代表了这一时期瓷器工艺的最高成就。越窑青瓷胎质坚细,如玉似冰,古人有“千峰翠色”之美称。其中尤以秘色瓷为精。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一批秘色瓷,展示了这类以前仅见于文献的一代名瓷的风貌。邢窑白瓷如雪似银,其中的精细白瓷,薄如蛋壳,晶莹透亮,工艺上已达到现代瓷器的标准。此外,长沙窑的彩绘瓷(以釉下彩为主)、中原地区窑场的“花釉”瓷和绞胎器等,都各具特色。这一时期的陶器,以唐代的三彩釉陶为代表,其生动的造型、斑斓的釉彩,反映出时代文化精神以及中外文化交融的历史面貌。

  宋辽金时期陶瓷

  宋代是我国制瓷业突飞猛进并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窑场分布广泛,南、北方竞相发展,共同繁荣,是这一时期制瓷业的突出特点。青瓷、白瓷两大品种在入宋以来得到更大发展,并演变出许多新品种,如定窑的刻花、划花和印花白瓷,磁州窑的剔划花和绘黑花白瓷,耀州窑的刻花、印花青瓷,汝窑的天青釉瓷,钧窑的天蓝和窑变紫红釉瓷,景德镇窑的青白瓷,官窑的厚釉薄胎瓷、龙泉窑的翠绿釉瓷等等,从而将青瓷、白瓷两大传统品种的烧造工艺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此外,黑釉瓷器中的兔毫、油滴、玳瑁、剪纸贴花、木叶贴花、黑釉酱彩等,北方窑场的珍珠地划花、绞胎与“绞釉”(绞化妆土)、三彩釉陶等,也都具有新的面貌。

  明清时期陶瓷

  明朝期间,江西景德镇窑的官、民窑生产均迅速扩展,产量激增,并有重大创造,几乎垄断了全国城镇瓷器消费市场。地方各窑则大都愈加衰落,仅有建窑、广窑和宜兴窑的生产略有进展。明初永乐、宣德年间,青花、釉里红等瓷器已达顶峰。永乐宝石红、甜白,宣德宝石蓝都是永、宣两朝瓷器获得巨大进步的标志。成化官窑瓷器又有创新,别开生面。青花瓷质细而坚,釉肥腻而色幽雅,斗彩的烧成标志着景德镇窑彩绘瓷进入釉上彩的新时代,但仍离不开釉下青花的配合。

──转自《世华网》(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