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花园走出悲伤 心灵疗愈防治自杀

心灵疗愈防治自杀系列报导

人气 45
标签:

【大纪元10月21日报导】(中央社记者罗广仁台北二十一日电)台北护理学院筹建台湾首座“悲伤疗愈花园”落成,将于二十三日校庆日揭幕。悲伤疗愈花园(Grief Heal Garden)的理念与设置是属于“园艺治疗”(Horticulture Therapy)的延伸,并与中国“道法自然”的造园旨趣,以及“自然和谐”与“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多所呼应。



台北护理学院生死教育与辅导研究所所长林绮云指出,加拿大教授兼悲伤辅导专家Alan D. Wolfelt于一九九六年设立“失落与生命转化中心”(The Centerfor Loss & Life Transition),首先提出“悲伤园艺化模式”(Grief Gardening model)。

Alan D. Wolfelt认为,通过悲伤是一自然和必要的过程,也是相当不容易的事,可以经由协助与陪伴过程(companionin)而达成。

另外,林绮云也指出,Ulrich于Healing Garden一书中曾提出,花园之所以对人能产生疗愈力,是由于花园透过设计须达成控制感与隐私权(sense of controland access to privacy)、社会支持(socialsupport)、生理的移动与运动(Physical movementand exercise)、接触自然或能使人转移焦点的正向消遣(Access to nature and other positivedistractions)四种效果。

悲伤疗愈花园可以提供心灵受伤者一个纾解悲伤情绪、疗愈心灵的环境以及寻求咨商、接受辅导的管道。目前正在各级学校宣导建置“悲伤疗愈花园”的林绮云指出,自杀已连续七年进入台湾十大死因排行榜,而且高居青少年死因第三位,显示防治自杀工作刻不容缓。特别是对青少年的辅导和建立青少年正确生死观,学校教育是一切基础,尤其重要,不论是软硬体设施都亟需建置。

林绮云是北护“钟爱一生─悲伤疗愈花园”计划负责人,她指出,青少年还不懂得处理自己的情绪问题,学校更有责任提供咨商服务和纾解管道,而且要从小教育孩子有心理问题求助专业人员的观念。在学校设置悲伤疗愈花园有助于生活中,建全孩子正确的生死观,理性的处理情绪问题,避免悲剧发生。

悲伤疗愈花园一般都规划为三大区域,林绮云介绍指出,首先是“自我照护(self-care)区”。这是一个协助有失落状况的个体承认现实状况,让丧恸者可以安全地自行抒发心灵深处的各种情绪,是一个心理与灵性发展的空间。

它以自然素材如树木或花丛设计诸多隐密的角落(corner),各个角落具有特色,提供丧恸者独处省思或怀想,希望能协助丧恸者厘清与失落(或死者)的关系、认识失落(或死亡)的本质、统整自我人格、发展自我的身份、寻找意义,并能接受持续的支持。

第二个区域是“人际互动(human interaction)区”。这是一个协助有失落状况的个体产生能量而朝向失落之路迈进,也是一段处理失落或悲伤的过程,其间曲折崎岖,仿佛走入一段黑暗、幽深抑郁的长廊。这一段过程是陪伴者或专业人员提供协助的阶段,在设计上会提供许多人际互动、谈心的空间或角落,必要时可寻求咨商服务,陪伴者可以协助丧恸者完成下列活动:包括承认失落、与痛苦相遇、找到内在的新平衡、探索对生命的假设和尝试改变。

最后一个区域是“和解花园区”(ReconcilationGarden)。当人们历经失落,走过悲伤的曲折长路并透过人际的互动之后,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即“和解花园区”,一个五彩缤纷、花团锦簇、生意盎然的开放空间,象征柳暗花明般走出悲伤,如雨过天青般开放心灵,经由自然与人文的滋养而尝试再经营改变后的新人生

。林绮云指出,悲伤疗愈花园不只是学校的花园,也是社区的资源,可以提供学生和社会民众“天人合一”的花园情境与咨商辅导服务,为国人心灵改革提供新管道,并可为打造生命希望工程立下典范。

相关新闻
日本网友集体自杀 一日9死
港报:苏州一副市长涉贪遭“双规”而自杀
“官商勾结”疑案 被骗者八人自杀多人发疯
大陆精神病冲击青少年  折射社会颓废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