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文集

李卫平:中国“义务教育”状况及对策

【大纪元12月11日讯】中国失学儿童达5千万,政府教育投入比例低于最贫穷的国家乌干达。国家需要修订教育法,保证实行全免费义务教育。

一、 中国“义务教育”的现状

据苹果日报报导,中国政府承认全国目前有2700万儿童失学,占适龄儿童一成左右;该报接着指出,据不完全统计,如果加上不在统计之列的城市民工子女、超生小孩及统计时的误差等,失学人数估计高达5000万。

新华社曾报导,“山西离石市,5年前为‘普九’不惜举债;一些地区负债的学校的比例甚至高达90%。而学生流失仍较严重,有的乡镇初中生流失率达 10%以上,读不起哪。”据一些政协委员反映,有的农村中小学的失学率达到30%,个别贫困乡村的初三学生辍学率高达50%。失学正在不断葬送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的前程。

那么城市的情况怎样呢?据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报导,城市失学现象也开始冒头,令人震惊:“在寒冷的中国东北城市吉林,一个冬日的下午,小男孩李仲刚(音译)在狭窄、冰冷的小巷子里消磨时光。他的母亲在不远处忙着为一对年老的夫妻修理破损了的窗户,当她看见自己十岁的儿子一个劲儿没头没脑的跑来跑去,忍不住张嘴斥责他两句。然而当她想到其他的十岁小孩正在教室里朗读课文,自己的儿子却因为贫穷没办法上学,做母亲的心又软了。”

至于流动人口的情况则更为堪忧。据《中国青年报》2004年05月14日报导: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已超过1亿人,其中18周岁以下的流动儿童有 1982万人,占全部流动人口的19.37%。我国流动儿童失学率较高,达到9.3%。近半数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超龄”上学现象非常严重,不在学儿童”童工”问题突出。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一名失学小女孩马燕在日记中写道:“今年我上不起学了,我回来种田,公(供)养弟弟上学,我一想起校园的欢笑声,就像在学校读书一样。我多么想读书啊!可是我家没钱。”“马燕现象”在当地极为普遍。或许你会说,宁夏是老少边穷地区,不具备代表性。那么让我们来看看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吧!山东省枣庄市妇联主持开展了一项“代理妈妈”活动。该活动鼓励动员社会各界人士,以一腔真情,献一份爱心,尽一份义务,争当失去单亲或双亲困难儿童的“代理妈妈”。“代理妈妈”活动在线上救助网页上这样写到:“我们在调查的基础上,现将首批特困儿童的名单公布如下,以下儿童有的是失去单亲、有的是失去双亲,有的是家庭极度困难,且他们的学习成绩均在班级前20名,目前面临着辍学或已经辍学,期待着您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兹录数则于下:

“张芬 编号:109。12岁,常庄镇店子村,西南联小,五年级。张芬在校品学兼优,父亲身体重病,不能参加体力劳动,母亲精神不正常,不能料理家务,无经济来源,生活十分贫困。

“王涛 编号:105。10岁,南石镇西石沟村,西石沟村小学,五年级。该生要求进步迫切遵守纪律,团结同学,学习认真,关心集体,爱护公物,经常为班集体为同学做好事,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其父去世,母亲改嫁,现跟随奶奶生活,生活条件十分困难,无能力支付学习费用。

“史晓洋 编号:102。7岁,山亭区城头镇吴时村,山亭区城头镇吴时村小学,二年级。我今年七岁了,上小学二年级,母亲是个四川人,于2001年去世,父亲在外打工,收入微薄,无能力带我就读,我只好在家随二爷生活。我的家庭条件甚差。

“杨程翔编号:93。7岁,薛城福泉小区36号楼,薛城区实验小学,一年级。杨程翔,男,一九九六年五月二十三日出生,现在和奶奶居住在福泉小区36号楼,杨程翔现在在实验小学一年级二班就读,入学以来团结同学,能自觉遵守纪律,表现很好。杨程翔的父母是区轧钢厂的下岗职工,于2001年7月份因意外死亡,当时他才五岁。父母去世后,程翔由奶奶王守文抚养,生活特别艰苦,爷爷也于2001年11月份因病去世,奶奶是年近七十岁老人,没有退休金,家里已经没有什么经济来源,生活已是举步维艰。”

首批特困儿童总计134名,至于该市还有多少面临辍学或已经辍学的特困儿童,则不得而知。其实,即使在沿海发达地区,失学也如梦魇般缠绕着弱势家庭的孩子。目前我国对外宣称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实际上仍然有15%的地区尚未”普九”,还有0•9%的儿童没有上学,11•4%的少年没有读初中。

二、 义务教育缺失的原因

至此,我们不得不沉痛地承认,中国“义务教育”的承诺流于形式,完全失败了。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目前的结果呢?!

近二十多年来,中国经济与人民收入同步成长,然而国家教育开支却与经济发展脱轨。国务院早在1993年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确定在200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要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但直到今天,教育投入也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左右,以致于竟荒唐到比世界上最贫穷的非洲国家乌干达更低的水准。

去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严厉批评了中国政府忽视教育的政策。由于国家教育总投入严重不足,义务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偏低以及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等问题十分突出,各地于义务教育阶段收取的课本费、杂费的数额远远高于学费,免收学费失去了意义,导致中国适龄儿童、少年就学率长期偏低,失学现象十分严重,“义务教育”现状堪忧。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一直是教育界的梦想。尽管2001年这一比例走出长期保持的2.4%左右的低谷,上升到 3.19%,但与世界5%的平均水准仍相差甚远。只能与柬埔寨(2.9%,1996年数字)、尼泊尔(3.1%)等亚洲穷国相提并论。印度政府近年的教育经费年年大增,过去两年都已占GDP 4%以上。发达国家自不待言,例如以色列为7•0%,挪威为6•8%,瑞典和芬兰为6•6%,丹麦为6•5%;即使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也达5•0%、马来西亚为4•9%、墨西哥为4•6%。

中国城市教育经费远高于农村,城乡之间存在非常明显的差距。以1999年全国教育经费支出和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构成为例,在全国 5721.57万在校初中生中,农村学校的比重是57.2%,而教育经费支出占初级中学总经费支出的47.8%;全国初中生均教育费支出(含城镇和农村)为1102.50元,其中城镇为1423.85元,农村为861.64元,农村初中生人均支出仅为城镇初中生人均支出60.5%;13547.96万普通小学生生均教育费支出为625.45元,其中城镇为841.11,农村为519.16元,农村生均经费仅为城镇的59.9%;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为378.72元,其中城镇为515.27,农村为310.58元,农村生均支出为城镇的60.3%。即义务教育阶段,国家在农村的投入仅占对城市投入的六成左右。令人遗憾的是,城乡差距至今没有丝毫改善,反而在不断扩大。

另一方面,非义务教育投入大于义务教育,已经严重倒挂。据资料介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合计为1.93亿人,占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总数的 78%,但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却始终低于60%。在义务教育占教育投入的比例方面,一位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作了一个形象的统计:发达国家中,一个大学生教育经费相当于1.5至2.5个中学生经费,相当于2.5至3个小学生经费,用一个简单的算式来表示,大体为1:2:3。而我国呢,一个大学生经费相当于6个中学生、10多个小学生的经费。如果说到学生均公用经费,我国大、中、小学生之比则为1:50:93。也就是说,一个大学生的国家教育经费投入居然相当于93个小学生的!

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是中央财政承担的义务教育的份额太少。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目前我国义务教育的投入中,乡镇负担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中央财政只负担2%(《南方周末》)。必须看到,县乡两级负担的87%基本上都直接来自农民———农村义务教育的费用基本上都是由农民直接承担的。本来基础就薄弱的县、乡财政在发展义务教育中承担了主要责任,而财力较强的省和中央级财政,却承担了较小的责任。这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是不同的。比如美国中小学的教育经费绝大部分来源于州财政;芬兰义务教育经费实施中央政府和城乡政府分别投入57%、43%的财政拨款体制。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中国的“义务教育”便具有了非凡的“特色”。中国的“义务教育”不仅要收取书本费,还滑稽地要交纳高额的学杂费。去年以来,国家在贫困地区实行义务教育阶段收费”一费制”,农村小学每学年每生所有收费最高不超过120元,初中最高不超过230元(今年上调为160元/260 元)。但对于许多贫困家庭来说,这一收费已超过了其家庭全年的收入,他们的孩子不可避免地被挡在了“义务教育”的门槛之外。反观其他国家,在“义务教育” 的范围,不仅书本费、学杂费全免,国家还在学校提供免费的学习用品和膳食。差距可谓天壤之别。中国,正是由于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的缺位,远未履行责任,才使得“义务教育”化为镜花水月。

马燕是幸运的。她的日记被法国解放日报记者发现、翻译,并在该报连载,反响热烈。她的日记已被翻译成法、英、德、意多种文字,欧洲人感动得纷纷写信慰问、捐款。今天马燕及当地60个孩子因外国人的关心能上学了,马燕成为她村中第一个女初中生;我们也衷心地祝愿山东省枣庄市的特困儿童能早日得到社会的救助,重返校园。但是,中国孩童的失学问题可能完全依靠外国人来解决吗?!政府能将自己的责任全部推给社会吗?!

三、 教育是国家民族发展的根本支撑

义务教育是为全体儿童提供一种养成国民素质的基础性教育,应该是由国家立法予以保证、由政府举办,强迫性、免费的教育。义务教育中的“义务”,是指国家保障儿童受教育权利的义务,以及对社会所承担的义务,而不是相反。当下的《教育法》与《义务教育法》将义务教育的“义务”推给社会与家长的做法是错误的、不负责任的,也是不能容忍的。

孩子是民族和国家的未来,义务教育是抬高人口素质底部的最重要的措施。功莫大焉!一个民族是因为先达到了很高的教育水准,才步入先进发达的行列,而非相反。二十世纪,德意志民族以区区八千万之众,两次与整个世界对垒;失败后不仅没有倒下,而且迅速复兴,再次走到了其敌手的前面。其所依靠的不是别的,正是其极高的人口素质,亦即其高品质的义务教育体系。日本在甲午战争胜利后,将从中国获得的四亿两白银赔款全部投入了义务教育;二战结束时,日本诸岛一片残垣断壁,其时,稍微完整一点的建筑都由学校而非政府使用。正是由于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日本才能在短短数十年间在一片废墟上创造出世界第二大规模的经济体。

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最伟大的工具”,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前提。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生存品质和价值。退一步,即使只从纯功利的角度考虑,它对于供给大量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减少犯罪、提升社会整体素质与加快经济发展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肯定,教育投入的回报率是最高的。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标语,“再苦不能苦了孩子,再穷不能穷了教育”,然而遗憾的是,事实上“苦首先苦孩子,穷首先穷教育”。中国现行义务教育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剥夺了一大批少年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将对未来满怀热望的他们排斥在了进步与发展的轨道之外,阻断了他们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道路。

四、落实义务教育的若干措施

有鉴于此,个人认为以下几点至关重要:

1、 修订《教育法》与《义务教育法》,明确义务教育之“义务”完全由政府承担,即实行全免费义务教育。

2、制订《教育投入法》,规定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将全国教育支出提高到不低于国民生产总值的4%的水准,下一届政府任期内将教育投入增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6%,亦即联合国规定的教育投入的最低标准;规定国家义务教育投入占教育总投入的下限;明确各级政府在义务教育投入方面的职责,确保各级财政的教育投入满足教育需求;规定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投入比例的上限,并不断减小,最终达至城乡公平。

3、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提高师资能力。国家应采取多种措施吸引优秀人才投身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行业。现阶段,可以采取短暂培训难以被社会其他行业消化的非师范专业大中专毕业生,以解师资短缺燃眉之急。

诚然,国家建设千头万绪,资源十分紧张。然而,只要能够真正认识到义务教育的重要性,只要真正有决心解决这一早该消除的固疾,那么就一定能集中足够的资源,找到恰当、高效的办法真正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为民族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004-11-30

--转自《人与人权》2004年12月28期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