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探源

百家姓溯源:孙

姓氏由来

  

孙(sun1)姓是一个源远流长、历史久远、支脉纷繁的大姓。孙姓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六支:

  

1、 出自姬姓,为卫国国君康叔的后代。据《元和姓篡》所载,周武王公旦封其异父同母的弟弟卫康叔为卫君,其后代卫武公的九世孙叫惠孙,惠孙有个孙子乙,字伍仲,伍仲以祖父的字命氏,就是孙氏。因此他又叫孙仲。孙仲的子孙世居汲郡,是为河南孙氏。这支姬姓孙氏至少有2700多年的历史。

  

2、 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孙叔敖,字孙叔,楚国 期思(今河南省固始县)人,他是楚国国君的后代。在他任楚令尹时,因教化民众,曾在期思开发水利有功而深得楚人的拥护,其子孙便以他的字命氏,也称孙氏。这支妫姓孙氏有2500多年的历史。

  

3、 出自妫姓。春秋时,陈(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的妫姓国)厉公的儿子叫陈完,因避难逃到齐国后,改姓田,田完的五世孙田桓子的小儿子田书,为齐国大夫,因攻打莒国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后来齐国内乱,孙书的后人出奔吴国。吴将孙武,其后也。是为山东孙氏。这支妫姓孙氏有2500多年的历史。

  

4、 出自子姓,是商朝开国君王汤王的后裔。至商末,有殷相王子比干,受纣王所害,子孙避难隐姓,因本为王族之子孙的缘故,就改为孙姓。这支子姓孙氏有3000多年的历史。

  

5、 出自复姓夏侯氏。据《汉书》载:“夏侯婴为滕令奉军,号滕公,其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孙公主,故滕公子孙又有孙氏。”

  

6、 出自荀姓,是战国时著名学者荀子后裔。荀子名荀况,时人尊为荀卿,后世子孙遂为荀氏。西汉宣帝名刘询,以同音之故讳荀字,诏令天下荀姓改为孙姓。后来,部分孙姓未恢复祖姓,遂成孙姓一支。

  

姓氏分布

  

孙姓自商末周初立姓之后,一直活跃在河南和山东一带。

  

春秋初,姬姓孙氏一直世袭卫国的上卿,权倾一国,孙姓在河南地区发展很快,到春秋末,孙氏在卫国失宠,北迁晋国。

  

发源在山东的妫姓孙氏发展得蓬蓬勃勃,尤其在战国时期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军事家孙武,其子孙明因父功而封富春侯,封地在今浙江富阳,形成了孙氏的南方著名郡望吴郡。秦汉以后,妫姓孙氏成了全国孙姓的主力,由山东向四周拓展,西进山西太原,南达浙江南部,向西南达到湖北。

  

唐代,中原孙氏曾两次向福建移民。唐之前,孙氏世居河南陈留,唐僖宗时孙利定居于江西宁都,传至孙承事,迁居福建长汀河田。其后裔孙友松再迁至广东紫金县,其后孙殿朝又迁至翠亨村,孙殿朝即孙中山的高祖。他的孙子孙敬贤有三子:长子达成、次子学成、三子观成。达成娶妻杨夫人,生三子:长子德佑、次子德彰、三子德明。德明就是中国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

  

据有关资料记载,台湾的孙氏皆来自福建泉州,而泉州孙氏系唐末自光州迁入。孙氏不仅在国内分布相当广泛,而且海外不少国家也有不少华人。

  

姓氏名人

  

孙阳:春秋时人,是最早在史书上出现的一位孙姓名人,因以善相马闻名,后世也就以“伯乐”两个字来表示一个人的知人之明。

  

孙叔敖:春秋时楚国期思(今河南淮滨东南)人,蒍氏,名敖,字孙叔,一字艾猎。官令尹。为政注重法治,任用贤能。邲之战,辅楚庄王指挥楚军,大胜晋兵。曾在期思、雩娄(今河南商城东)兴修水利工程。又传开凿芍陂(今安徽寿安县安丰塘),蓄水灌田。

  

孙武:春秋时期兵家代表人物,齐国人。他写下《兵法》一书拜见吴王阖闾,被吴王任为大将,率吴军攻破楚国。他在《兵法》一书中强调作战时要注意分析情况,应“知彼知己”,战略战术要灵活运用。他的这些军事思想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的《兵法》一书是中国最早最杰出的兵书,被后人称为《孙子兵法》。

  

孙膑:战国时兵法家,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人,孙武的后代,大致与商鞅、盂轲同时。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后涓为魏惠王将军,诳他到魏,处以膑刑(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后经齐国使者秘密载回。被齐威王任为军师。设计先后大败魏军于桂陵和马陵。主张“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见威王》)。提倡“赏不逾日,罚不还面(转脸)”(《将德》)。认为采取“营而离之(迷惑故人,使之兵力分散),并卒(集中兵力)而击之”(《威王问》)等方法,寡可以敌众,弱可以胜强。著作有《孙膑兵法》。

  

孙策:东汉末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字伯符。孙坚子。少时居寿春,为江准间人士所称道。坚死后,依附袁术,收领其父部属。兴平二年(公元195年),率军渡江,削平当地割据势力,据有吴、会稽等五郡,自领会稽太守。后又夺取庐江郡,依靠周瑜、张昭等南北人士,在江东地区建立孙氏政权。曹操任为讨逆将军,封吴侯。后遇刺死。其弟孙权称帝时,追尊为长沙桓王。

  

孙权:三国时吴国建立者,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他曾派卫温率领船队与夷洲(今台湾) 取得联系。他注重经济,大力发展农业,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孙炎:三国魏经学家、训诂学家。字叔然。乐安(今山东博兴)人。征为秘书监,不就。郑玄弟子,时人称为“东州大儒”。驳王肃讥短郑玄的《圣证论》。撰《周易春秋例》,并为《毛诗》、《礼记》、《春秋三传》、《国语》作注。另撰《尔雅音义》,用反切注音,反切从此盛行。所撰各书已佚,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有辑本。  

  

孙思邈:唐朝著名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少因病学医,并博涉经史百家学术,善言老庄,兼通佛典。隋文帝尝以国子博士召,不拜。唐太宗时召诣京师,年已老,欲官之,不受。高宗显庆中复召见,拜谏议大夫,上元元年称疾还山。采药治病,贫富贵贱,一视同仁,后世称“药王”。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孙过庭:唐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字虔礼(一作名虔礼,字过庭),自署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一作陈留(今河南开封)人;一作富阳(今属浙江)人。官率府录事参军。工正、行、草,尤以草书擅名。宋米芾以为“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今存其垂拱三年(公元687年)撰《书谱‧卷上》,阐述正草二体书法,见解精辟,为书、文并茂的书法理论著作。

  

孙慎行:明常州武进(今属江苏)人,字闻斯,号淇澳,万历进士。曾讲学东林书院,累官礼部右侍郎。熹宗时任礼部尚书。天启二年(1622年),论大学士方从哲在红丸案中之罪责,为宦官所忌。次年托病辞官。后阉党作《三朝要典》,翻红丸案,指他为罪魁,议戍宁夏,以魏忠贤失败,得免。崇祯八年(1635年) 令推为阁臣,入都即病死。

  

孙奇逢:明清之际学者。字启泰,一字钟元,世称夏峰先生。直隶容城(今属河北)人。万历举人。明亡隐居不仕。与黄宗羲、李颙并称“清初三大儒”。力学“以慎独为宗,以体认天理为要,以日用伦常为实际”。初宗陆(九渊) 王(守仁),晚倾慕朱熹理学,终于成为两派的调和论者。提倡不拘门户,重深造自得。著作有《理学宗传》、《读易大旨》、《四书近旨》、《夏峰先生集》等。

  

孙嘉淦:清山西兴县人,字锡公,号懿斋。康熙进士。雍正年间历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官。乾隆初升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兼史部侍郎,上《三习一弊疏》,对高宗提出谏正。后任直隶总督,抑制豪强,兴修水利,累官至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有直谏名。治理学,著有《诗经补注》。

  

孙中山:近代民主革命家,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先籍河南陈留)。幼名像,原名文,字德明,号日新,改号逸仙,后化名中山樵,人称中山,尊称中山先生,之后,章士钊首以孙中山相称,从此也就流传开来。曾学医和行医,并留日。后组织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学说,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有《孙中山全集》等。长兄孙眉,夫人宋庆龄。@(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