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采风

客家文化传承系列报导/语言篇

【大纪元3月29日报导】莫让闽客通婚生下外省孩子的懊悔再次发生(中央社记者徐毓莉台北—苗栗二十九日电)“爸爸是闽南人,妈妈是客家人,孩子是外省人”,这是当前社会闽客通婚下最普遍的情况,也凸显出不少客家父母的无奈,若是客家女性嫁给闽南先生,夫家长辈多半不鼓励孩子使用客语。以台北市为例,客家女性嫁给闽南男性,子女会讲客语的比例为零。

民主进步党族群事务部主任杨长镇指出,影响一个家庭的语言使用,通常受到两股势力中的一种所影响,一是优势语言,另外一种则是父系家庭的语言,也就是说,当优势语言与弱势语言共组家庭,子女通常会使用优势语言,而传统社会以父系家庭为中心的观念,也会影响家庭语言的使用。

不过,大环境优势语言的影响力,仍大于父系家庭对语言的影响力,例如客家男性娶闽南媳妇,但下一代未必一定懂得客语,反而会以社会中较常使用的国语作为使用语言。

清大社会学研究所教授张维安说,相关统计发现,客家人与客家人结婚,子女会讲客语的比例约百分之六十至七十,如果闽客通婚,客家女性嫁给闽南男性,以台北市为例,子女会讲客语的比例为零,客家男性娶闽南女性,子女会讲客语的比例为百分之二十。

嫁给彰化福佬人的黄琼玉有三个孩子,到闽南家庭后,向公婆学闽南话,而婆家也刻意教育三个孩子学习闽南语,有一年将幼稚园的孩子带到南部两个月,孩子一回台北后马上讲得一口流利的闽南语,让黄琼玉见识到小孩对语言的可塑性。

对于教导下一代客语,现在有不少客家人对过去未能及时教导孩子使用而感到懊悔。即使是推动、关怀客家文化不遗余力的张典婉,都以“后悔”表达内心的自责。

行政院客家委员会文教处语言教育科科长黄琼玉也以“失职”形容自己的感受,她坦言,过去母亲曾向她抱怨,为何不多教孩子讲客语,当时她并没有特别意识到这个问题之重要,现在体认到语言文化的珍贵,同时会鼓励小孩能多学阿公及姐公(客语称外公)的话,在家中也尽量多用。

“自己的母语一定要教”,黄琼玉鼓励客家族群多教导下一代学习客语,这代表多一种竞争力,若从功能性来看,因为客语有许多发音是国语或闽南语没有的,学会客语的孩子,未来学习其他语言会更加快速,同时也培养珍视本土文化及多元文化的理念,毕竟放眼国际观之前提,是了解及认识自己的文化,因为这是独有且最珍贵的文化资产。

“观念影响行动”,黄琼玉说,随着客家语言、文化逐步流失时,客家族群若再不有所警觉,客家文化与语言将如同“温水煮青蛙”般逐渐消逝而不自觉,最终长久流失。

目前客委会积极透过认证等方式,积极推动客家母语,但杨长镇认为,大环境的铺陈对客家族群的友善更加重要,建立出有善的环境,才能让更多客家族群意识觉醒,进而认同。

客语的延续象征客家族群、文化的传承,客家的宗族、祭祀等传统,纪录着百年来先人一路走来的历史,客家族群应打破过往社会对客家的刻板印象,以客家特有的宗族能量,将客家文化积极面重现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