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雅乐

【中国传统筝曲介绍】出水莲

【大纪元10月9日讯】客家筝派

南宋时期,中原河南、湖北一带的百姓,为避元兵的掳掠而南下到粤东和闽西等地,当地的百姓称他们为“客家”,客家不仅带来了异乡的习俗,还带来了古老的中原音乐文化,带来了古朴的“中州古调”和《汉皋旧谱》,跟当地的音乐、语言、习俗相结合后,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音乐,当地人称之为客家音乐;在广东已有悠久的历史,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4年)的《大埔县志》中已有记述。

客家音乐又称“汉乐”、“汉调”或“中州古调”,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乐种之一,与粤乐(广东音乐)、潮乐(潮州音乐)以及琼乐(海南音乐),并称为广东四大乐种。客家音乐主要分布于广东的大埔、梅县及兴宁一带,且影响所及至赣南、闽西、闽南、台湾等地以及东南亚一带的华侨。

传统汉乐包括“中军班音乐”、“庙堂音乐”、“舞台音乐”以及“八音音乐”等锣鼓吹、弦索和中军班这样合奏与吹打的形式,也有只用筝、琵琶和椰胡三件乐器来演奏像“丝弦音乐”这类的清乐,客家筝亦由此而来。

乐曲内容

客家筝曲很重视乐曲的“板数”,并且常以“板数”来分类,可分为“大调”和“串调”两大类,一般把有六十八板的乐曲称为“大调”,乐曲风格以古朴优美、典雅大方见长,‘出水莲’可以说是这一艺术风格的典型代表之一;而二、三十板至八、九十板的乐曲则称为“串调”;“串调”的板数较无定数,且具有戏曲音乐的特点,这一部分很可能就是由《汉皋旧谱》而来。

汉调筝曲‘出水莲’,相传为南宋末年由中原传入梅县地区的一首古曲,其音调古朴、淡雅优美,仍保有中原古曲的风貌。乐曲内容据传源自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对莲花的形容:“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文中,周敦颐甚至把莲和各种类型的人物联系起来:“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自古以来,中国人便喜爱这种植物,认为它是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的象征,因此诗人有“莲生淤泥中,不与泥同调”之赞。

莲花在印度被视为神的象征,是印度的国花。同时,莲花也是佛国净土常见的庄严。印度是佛教的发祥地。佛教对莲花非常尊重,为百花中不可比拟。由于莲花的生长特性,所以也经常被用来引喻为清净、尊贵等具正面光明的象征。如在《长阿含经》中,就将水面上清纯的莲,比喻为超脱染污世间的圣者。



http://www.youmaker.com/

此曲以清淡的笔墨,典雅的情趣,表现出水红莲的秀润、清丽;全曲虽不长,但却以各种丰富的表现手法将出水莲花的神态、气质刻划的栩栩如生;所以,在演奏此曲时,取音入弦都应有所涵养,有所谓:“取音迅厉则俗,入弦仓促则俗,准绳不合则俗,气质浮躁则俗,反此者斯为大雅”。

传统汉乐是以十六弦钢弦筝演奏,使用的是工尺谱,采用五声音阶定弦。

左手运用按弦的多种功能,重按工(Mi)和五(La)两音升高为凡(↑Fa)和乙(↓Si)音,以构成“软弦”(注3)的音阶结构与乐曲风格。〈“软弦”的音阶结构为:六(Sol)、乙(↓Si)、上(Do)、尺(Re)、凡(↑Fa)五个音,其中乙音为接近十二平均律的bSi音,但又高于bSi,故以↓Si表示;其凡音则比十二平均律的#Fa音稍高,但又低于#Fa,故以↑Fa表示。〉

〝拂弦〞是古筝独有的演奏技法,对旋律具有装饰润色的作用,而客家筝曲特别讲究〝拂弦〞的控制与使用,由于乐曲要求以古朴淡雅为主,所以很少使用华丽的长〝拂弦〞,大多以似有若无的装饰性短〝拂弦〞呈现,有时〝拂弦〞甚至只有一两个音。

由于客家筝多用中指,先〝勾〞后〝托〞的中指起板奏法,派生出客家筝曲中最常见的切分节奏型态。运用〝上滑音〞所产生的〝后倚音〞,韵味悠长,并偶尔使用〝重颤音〞点缀,色彩清淡。@*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