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雅乐

古典音乐史上的巨匠贝多芬

悲悯之心俯万物

【大纪元8月29日讯】“乐圣”贝多芬继巴哈、莫札特之后,又一让世人惊艳的古典音乐家。在他的作品中,不时可以感受到贝多芬对于万物苍生的悲悯和体恤,展现出对人类超越种族、民族的爱。





“乐圣”贝多芬。(新纪元)

贝多芬是集古典之大成、开创“浪漫派”的先锋。他的“乐圣”封号来自于他多产的作品,及作品所呈现的前所未有的深度。他对前辈巴哈、莫札特无比崇敬。贝多芬学习音乐创作的过程和他所取得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跟他抄写巴哈的音乐总谱密切相关。

与他的这两位先辈相比,贝多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自由、平等,人权观念不断上升的时代。这股时代潮流对贝多芬的音乐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贝多芬除了写作大量的宗教音乐外,在他的作品中,也出现了许多描写自然的作品,而这些作品在贝多芬全部音乐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譬如小提琴奏鸣曲《春天》、第六交响曲 《田园》、钢琴奏鸣曲《月光》等。这些作品的出现,标志着西方音乐的历史走向,同时也宣告贝多芬作为一个个体音乐家在价值取向上跟他前辈的不同。如果说,巴哈的音乐是体现人对上帝回归的努力,莫扎特是传达天使纯真的声音,那么,贝多芬的音乐乃是将神意更进一步落实于人世中,表达其对于万物苍生的悲悯和体恤。

贝多芬中年以后为恶性耳疾所苦,这原是音乐家的致命伤害,但充沛的生命力使贝多芬不但没有被命运打倒,反而转向聆听心灵的声音,使用“心耳”来创作,这让他的音乐有了巨大的突破,并开始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深度。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在不违背理性的情况下突破了古典主义时代交响曲的结构特征,将规模宏大的合唱声部引入作品当中,也就是著名的《欢乐颂》。这首交响曲是历史上的创举,里头没有抒情或描写,而是纯粹的灵性音乐;主题就是人经过命运的艰苦磨砺,最终升华到了高尚的思想境界,展现出对人类超越种族、民族的爱,也将贝多芬悲天悯人的情怀发扬到极致。

贝多芬音乐的深度是将人与天的比例在创作中做了新的调整,把人受制于上天的命运安排,当作希望与奋斗的动力来源;把人在命运制约下的抗争放大成英雄式的歌颂。认为人可以成为巨人,有志者事竟成。这样的鼓舞在贝多芬作品中处处可见。在这些描写生命的无望与困顿的音乐中,贝多芬想到了神。在音乐中他不断地问神为何给他如此的境遇(耳疾),祈求神给他力量与支持。也只有在此时,贝多芬才放下了他的面具,愿意谦卑、无助地承受。





德国波昂大教堂和市政厅之间广场上十九世纪落成的贝多芬铜像(中央社)

贝多芬这种在人间经历苦难却以悲悯之心俯视万物的精神,使他更贴近于那个时代,也是他被人尊为“乐圣”的原因。贝多芬曾经说过:“即使面对一位君主,也绝不出卖真理。”高尚的坚持与勇气,正是贝多芬其性灵与上天接触的交集,在贝多芬作品的乐段中,时时可以感受到这份高贵的勇气,人们可以听到神的力量进来了:平和、光明、崇高、神圣,不用言语就能感受“神的抚慰”,使困顿中的人从挫折中再度站起。◇

本文转载自《新纪元周刊》第80期【神启的乐章】栏目

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欢乐颂



http://www.youmaker.com/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