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园地

黄俊杰:一位国小基层教师对教育困境的谬论

【大纪元10月6日讯】 壹、现实与理想!

1993年开始这辈子第一份工作,极可能也是唯一的一份工作。匆匆而逝已然16个年头!

近年来教育的发展开始走向多角化和多元化,这使得教育工作的发挥空间更加宽阔。可是相对地,也使大家的教育想法过度发散,造成莫衷一是的纷扰;再加上家长的知识水准提升及民主(或言民粹)的高涨,对教育有更多想法,有时左右了教师的教学自主权。这些过度发散的纷扰在教育政策和舆情压力下,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收敛,反而造成教育现场的价值混淆。

因此,‘个人的教育理念’就左右教育实务工作的表现。只可惜有些教育工作者把‘理念’当‘口号’,而没有贯彻实践。尤其甚者乃学校之领导者,深怕地方记者、政治桩脚、社团委员……,一味的讨好却能高唱“顾客服务导向”,踩踏教师尊严事件时有所闻。然而,基层教师的声音与想法是低阶且无奈的幽默。

贰、循环的悲歌……

16年中只服务2个学校,前一个4年,现任则12年。见识过很多教育职场上人与人之间的是是非非,以及利益冲突的恩恩怨怨。不过,这个职场还有绝对的特色–‘封闭’与‘保守’。这种情形,造成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无法贯彻改革,突破教育沈疴。再加上教育职场这个社会所公认的铁饭碗,让一群不算少数的教师,以得过且过、因循苟且的心态过日子。这样的酱缸文化,让教育革新无法贯彻。恶性循环下,教育改革效能不彰,倒果为因的情形下,又让这些教师有了驻足观望的借口。

虽然因为师资多元化,有一些拥有社会工作经验的新师资,投入这个职场,使得这个职场开始有些变化。但是,随着少子化的师资缩减和教育职缺的饱和,以及没有建立教师退场机制,造成教育师资的无法活化。更不要说,奢求新的教育热情挹注职场,刺激教学成长,突破现今教育困境。

参、身体能力行?

教育当局用很多的经费,为老师办了许多研习。只是研习终究还是研习,往往只是形式上的去让身上的感觉器官感受一下而已。一场研习下来,有多少人听到心坎里?就算听到心坎里,又有多少人能够学习到关键能力,去付诸于行动,运用到教学现场里?充其量只是增加“教师进修网”中的研习时数吧!

很多老师在教学现场里,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明明都有告诉孩子,要怎样!不能怎样!为什么孩子就是学不会?于是只能在事后气呼呼地,在那边说:‘老师有没有讲!有没有讲!老师讲的你有没有在听?……’看看学生,想想自己吧?

其实关键在于‘知’与‘行’的差距。不论是课程或者是研习,对参与者来说,都是去感受施教者对所讲内容的诠释。一流的的施教者,能运用适切的诠释方式,将讯息传达给受教对象。如果受教对像能完全吸收,那么Input过程就算成功,于是‘知’的程序算是完成。可是要‘行’?关键就在受教者到底‘行不行?’。‘行’在这里,可以解释为‘能力’。如果在‘知’之后,该执行运用的能力,未曾具备或有所不足。那么学习者就不知道该如何开始?或需要自己花时间摸索。所以行乃知之手脚,知乃行之首脑,两者实不能偏废。

总而言之,想想自己再看看别人吧?老师呀!当我们刮了自己的胡子之后,再来刮别人为时未晚。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