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个人减碳不够力 学者吁产业转型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1月14日报导】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专题报导(4)(中央社记者刘光莹台北14日电)全球暖化不能是“不愿面对的真相”,学者指出,台湾近年气候异常与暖化有关,政府应扮演火车头,引领产业整体转型,减缓全球暖化现象。

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UNFCCC)12月将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第15次缔约方大会,主要议题是决定2012年京都议定书失效之后,已开发国家在2020年之后,以及开发中国家在2050年之前,温室气体减量幅度。

台湾虽非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缔约方,也非京都议定书国家,但全球暖化对自然环境造成惊人的冲击与变化,台湾无法置身事外。

中研院地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汪中和引述联合国报告指出,台湾是受海平面上升冲击最大的10个国家之一。汪中和预测,一旦海平面上升1公尺,台湾将有1成土地被海水淹没;全球气温若继续直线上升,台湾人民恐将成为联合国定义下的“气候难民”。

中研院环境变迁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兼主任刘绍臣的研究团队,分析极端降雨现象与全球温度的关系,发现全球气温每上升1度,台湾前10%强降雨就会增加约140%,而后10%小雨减少约70%。

今年莫拉克台风袭台,3天降雨量近3000毫米,约是全台1年总雨量。刘绍臣研究指出,1961年至2005年之间,全球温度约上升0.7度,全台前10%的强降雨增加1倍。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做出的气候模式估计,2005年至2030年间,全球温度会再增加约摄氏0.7度。

刘绍臣根据上述数据指出,台湾的强降雨次数和雨量,在未来25年内会再增加1倍。在25年内,台湾可能要准备迎接比莫拉克更惊人的灾害。

有些网友认为,“台湾是弹丸之地,这2300万人减碳与否,不会影响全球暖化”。但就学者观点,正因为台湾小,受到全球暖化影响的幅度才更加明显。

刘绍臣说,假如全世界每个人都认为节能减碳“不缺我一个”,暖化情况只会继续恶化;相反地,如果人人都把减缓暖化视为刻不容缓的任务,影响力会很大。

台湾人口数排名世界第50,据国际能源总署(IEA)统计,台湾2007年人均排放二氧化碳量名列世界第16。刘绍臣表示,1990年到2005年间,台湾每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从5.73吨增加为11.25吨,是世界人均排放量的3倍,过去15年增加率110%,高居世界第1。

行政院环境保护署今年统计,工业部门排放的二氧化碳量超过全台排放量的5成。经济部工业局的统计则指出,1990年代台湾工业部门排放二氧化碳量的“大户”是钢铁工业与石化工业。

台湾生态学会秘书长陈秉亨在反对台塑兴建大炼钢厂时,曾计算大炼钢厂加上八轻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发现这2开发案运作后,每年将排放2300万公吨温室气体,占台湾每年总排放量的10﹪,相当于700万人一整年食衣住行的排放量。

台湾面对严峻情势,台湾大学全球变迁研究中心主任柳中明教授认为,“改变需要时间,但总要有人鸣枪起跑”。政府单位常以“节能减碳”为口号,鼓励个人少用免洗餐具、多搭乘大众运输工具,但减碳关键不在改变一般民众,而在于整体产业转型。

柳中明强调,台湾的能源价格偏低,油价与电价均不到欧盟平均值的一半,不仅让高耗能产业有利可图,也缺乏让一般民众改变生活型态的诱因。

柳中明认为,政府应该下定决心,提高能源价格“以价制量”,企业为符合国家发展趋势,同时维持获利水平,会发展出因应之道。例如当企业发现旧有设备利用能源效率不彰,就会改善制程,或研发更有效利用能源的方式,朝对环境更友善的方向转型。

他说,产业界认为提高能源价格、开征能源税,会提高产业成本,让台湾经济衰退,而国际能源价格升高已不可逆,台湾现在不控制高耗能产业,“等到将来面临贸易制裁,已经来不及了”。

柳中明呼吁,政府应扮演引领台湾产业转型的火车头,改变的初期虽会有阵痛,但只要方向正确,就应该勇敢去做。

刘绍臣也认为,“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全球变暖,而什么都不做”,政府要有慎思远虑的国土利用规划,以前瞻眼光看待防洪、防旱工作。

全球暖化非一夕造成,也非马上能扭转。学者呼吁政府大刀阔斧领头改革,台湾面对暖化颓势,才能化被动为主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