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電視節的思考

標籤:

第八屆上海電視節10月28日落幕,在參展的15000部電視劇中,達成節目交易協議和意向成交量的劇集共計9328集,海外成交節目達293部,國產劇成交節目量仍占總成交數的96‧6%,此次節目交易總金額達4‧1億元,比起北京電視周參展劇集大大提高,但交易額卻并未高出相應比例,恰恰說明節目市場正逐漸走向冷靜。縱觀此次電視節,一方面呈現出可喜的交易局面,另一方面也暴露出電視劇發展的隱憂。
首先是參加此次電視節的劇目包裝水平普遍提高:不論是宣傳畫還是演員陣容、片花剪接的水平都上了一個台階,讓商家乍一看頗有眼前一亮的感覺,但剝開包裝仔細分析劇情和制作水准往往發現精品不多。諸多影視廣告都頗有創意,像《欲望阻擊》打出了“第一部公安題材青春偶像靚劇”和“第一部城市題材犯罪懸疑酷劇”的旗號;《真情到永遠》更厲害,一口气號稱“中國第一部科幻題材、中國第一部都市寓言、中國第一部由觀眾決定劇情結构的電視劇”……但這么多“第一”僅僅能能吸引一下買家的關注,卻并不能讓買家當場拍板簽合同。

第二,參展劇中,國產劇占主流,但精品依然不多。此次電視節中參展劇目仍以國產劇為主,周迅、徐帆、張國立、劉孜……各個展台請來宣傳的大多是國內明星,即使有個別港台影星主演的熱門電視劇像趙寶剛的新作《机靈小不懂》,雖由張衛健主演,但商家更多看重的還是趙導的功力。雖然電視劇普遍制作水平有所提高,但片商仍反映,此次參展劇目雖多,包裝雖好,仍然缺乏像《還珠格格》那种讓人眼前一亮的作品。所以便出現了片商摸不透觀眾口味,在無多選擇的情況下只好多買古裝劇的現象。

第三,交易价格穩中有升,購買商家變得冷靜。此次電視節的片商比北京電視周時精明多了,記者發現很多片商的“買片三部曲”:第一天,去所有攤位索取感興趣的資料,不動聲色地拿回去逐部研究;第二天有了眉目再按圖索驥,找到拍片公司要求看片花;這還不夠保險,最后一天經過比較篩選才找到拍片公司簽定意向合同,并要求該公司回去后寄整劇錄相帶再議。如此一來,以前一見到好陣容就一窩蜂競价買劇的現象沒有了,但片商因此成就了賣方市場,好劇的价格平均比以前提高了一兩千元。好劇仍然是大家搶,實力不夠雄厚的公司競爭不過,也只能眼看著出名發財的机會离自己遠去而“一聲嘆息”了。(來源: 南方都市報)


相關文章

 

相關新聞
裸男裸女測試戀人忠貞  美國電視節目被批無恥
日本將開發可收看電視的手机
電視台惊爆內幕 1500名“党衛軍”潛居英國
《誘惑島》今天首播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