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無錫:用養魚种花治理太湖污染

標籤:

【大紀元3月22日訊】江蘇無錫太湖漁管會在今年太湖禁漁后,已在東太湖网圍養殖區內放養了五十六万尾花白鰱,希望這些“藍藻克星”能改善太湖的富營養化狀況。此外,從東太湖往西,在同屬太湖水域的無錫五里湖水面上,有一片3000平方米的“植物園”,那里生長著美人蕉、黑麥草、旱傘草等陸生植物,枝繁葉茂,這也是治理修复太湖受污染水体的一种新工藝。

据解放日報報道,這种利用大生物(植物和動物)治理修复富營養化水域的做法,代表了國際水体治理的研究方向。其优點是不會造成二次污染,并可形成良性循環。無錫的水上植物園由水稻研究所、水利部門和環保部門三家合作,組建半年多即已取得明顯成效。浮床陸生植物從水体中吸收利用的氮磷元素极為可觀,對水体的淨化效果也非常好。治理后的水体可從原來的四類、五類水提升到二類或三類水。据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施煒綱研究員論証,5000克藍藻等浮游植物被濾食性魚類(鰱魚或 魚)吃了,可轉化成500克魚肉,根据生物鏈的原理,水中的氮磷元素也會相對減少。

不過,今日太湖是“病來如山倒,病去似抽絲”,治理要打持久戰。從國外的經驗看,生態修复受污染的湖泊所需要的時間,一般是污染時間的三到五倍,太湖被污染了十來年,目前大部分水体喪失了飲用功能,修复它起碼得花三五十年。


    相關文章
    

  • 比穿越太湖橋洞還惊險 10万人見証西部第一飛 (3/18/2001)    
  • 太湖嘗試生物治污 (3/5/2001)    
  • 【紀元特稿】中國大陸報人欽本立的新聞生涯 — 江澤民与“導報事件”之一 (1/10/2001)    
  • 中國輕型飛机研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10/20/2000)    
  • 中國飛行員挑戰最狹小空間 (10/6/2000)
  • 相關新聞
    【紀元特稿】中國大陸報人欽本立的新聞生涯 -- 江澤民与“導報事件”之一
    太湖嘗試生物治污
    比穿越太湖橋洞還惊險 10万人見証西部第一飛
    最新研究發現:結腸癌或與口腔細菌有關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