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大侃國是之二:中國市場是空的?

北京人

人氣 1
標籤:

現在國際上有一個感覺,中國是一塊肥肉,因為它的市場象一塊未開墾的處女地,蘊藏著無限的潛在力,因此把大量的資金和設備投到這里。

事實是不是這樣呢?

到中國投資的不外乎這几种商人。第一种,希望從長遠上獲取最大利潤的商人;第二种,雖然知道今天不會有很好的利潤,但是愿意從今天起占住市場,等待賺錢机會的商人;第三种,撈到一些好處,短期內發點儿橫財的商人。這几种人的共同作法是投入大量的資金,要把如今中國的資本主義市場發展起來。

經濟學專家認為,投資環境賴以存在的政治環境如何,市場需求,自由競爭的机制,政府和政府貨幣的信用,投資維持,勞動力、原材料、運輸的成本,利率,匯率等等,是考慮投資環境好坏的一些基本條件。

往往一個投資環境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其存在的政治環境,因為政治環境直接關系到政策穩定,特別是投資政策,稅收政策的制定和穩定。如果一個國家的政策本來給你的是优惠,一下子因政策的改變而沒有了,誰還敢盲目投資?這是外國資本家最大的擔心。一切是穩定的,就好作計划,一切是不穩定的就很難作長遠計划,投資人最怕的就是無法作計划。今天的中國是世界上最不穩定的國家,政策說變就變,令投資的風險無形地加大。法律、道德、承諾都可以不算數,這是一個國家最不能取信于世界的因素。

今天的中國在權力結构上仍是中央集權,一個人的意志往往決定了國家的政策方針。這樣的權力結构,缺乏制約、平衡的因素,無法從制度上保証一國政策的穩定。無論中國如何高談“壓倒一切的是穩定”,這种“穩定”也只是一朝天子的穩定,沒有有效的社會制度,保証不了長遠。外國投資者之所以愿意把錢投到中國來是期待著中國有民主,自由,權力制衡的未來。如果他們真正看到了中國不民主,無法制的現狀,以及中國不民主,無法制的未來,誰也不敢斗膽把錢投進來。

外國資本家鼓勵中國實行經濟改革,并相信經濟改革最終會帶來政治改革。沒有政治改革的經濟改革是進行不到底的。社會主義是計划經濟,中央控制,与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根本是兩股道上跑的車。目前所謂的“經濟改革”,其實是把資本主義嫁接在社會主義上,根還是社會主義的。要在中國實行經濟改革,最終必然走進一個死胡同,因為政治上是一元的,經濟上是控制的,不能真正引進自由競爭的机制。

目前的“經濟改革”,是因為中國共產党看到共產主義陣營的國家一個個的倒下去,如果中國再不用發展經濟取信于民,五星紅旗也打不了多久。這固然是一個明智之舉。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确實給老百姓帶來了一些實惠,給西方發達國家開辟了盈利的空間。但是,我們也要看到,自由競爭的經濟和集權專制的政治是內在不協調的。美國社會的政治建立在平等、自由、民主的理念之上,在經濟上与之相适應的是自由、開放、競爭。老百姓可以用手投票去選總統,用腳投票去決定企業的興衰,在社會生活中,人与人之間也是互相尊重,平等共處,充份保証每個人的生活空間。而在中國,集權的政治和大一統的經濟已被証明是失敗的。那么僅僅開放經濟生活的空間行不行呢?別忘了,游戲需要有規則才可以玩。沒有平等、公正的規則,游戲不會有結果,也就不會有人來玩游戲。對于經濟運行而言,她的規則就是一個健全的法制,以及一切依法辦事的觀念。在一個個人權力、政党利益高于法律的國家,經濟的運行缺乏良性的外部環境,參与競爭的企業之間沒有平等的、穩固的規則在制約著,那么參与競爭的動力也就會大打折扣。

以社會主義的經濟原則來看,國有企業必須占百分之五十以上,否則不能占主導地位。所以許多國有企業必須依靠國家投資而生存,國家也不得不養著這些企業,以達到占主導地位的局勢,因此經濟不能夠真正地自由。改革到了這個點上,很多問題都會集中反映出來。國有企業始終是被養著的,并不是真正的現代企業,充其量只是國有方式換了個牌子,運行還是國有的方式,不是按市場經濟的方式來經營。社會政治制度沒有建立好,經濟不可能是良性的。

因為要堅持江澤民的領導,就要堅持共產党的領導;要堅持共產党的領導,就要堅持走社會主義制度;要走社會主義制度,就必須堅持公有制為主体;要堅持公有制為主体,就得保証國有企業的分額。改革開放以來,政策上對于國有企業所占份額的標准就一直在降低,但不管如何讓步,也不管怎么“發展馬克思主義”,她必須保証公有制成份占主導地位,否則就不是社會主義,那么共產党也就作不了主。可是,這种基于政治需求的對于經濟的要求,實質上是在自由、平等競爭的經濟生活中插入了极不協調的限制,也就會帶來相應的低效率和其他社會問題。國有企業的經理不必象私營企業的老板那樣時時關注著市場、自己產品的質量、技術的更新、雇員的素質等等,因為企業經營得再不好,也不會倒閉,國家給撐著。這种缺乏動力和生存壓力的經營必然是低效率的。更有甚者,一些厂長、經理利用職權貪污、行賄,把企業當作自己個人牟利的金庫。結果往往是肥了厂長,蛀空了厂子。這些企業的頭頭往往和政府官員有密切聯系,因為這些國有企業經理人員是政府任命的。官商勾結,腐敗橫行,和這些國有企業有直接關系。

國有的企業私有化了,實際上把國家的危机和債務強行轉嫁到民眾身上。股份制結合下崗是最好的強制手段。但是所謂“改革”后的企業還是三分之一虧損,三分之一持平,三分之一微利。這樣占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國有經濟僅僅是三分之一微利,可能連虧損的那部份也填補不起來。許多企業借了錢還不起,還錢就必須繼續貸款。但是國有企業想方設法要貸款,因為一旦項目設立,貸款就會繼續下去,企業靠投資才可能生存。經營不善,虧空,呆帳,無計其數,這樣的無限惡性循環,造成了很多的“三角債”。國外投資的利息也收不回來,必須不斷的獲得投資才能支付外債的利息,即靠外債投資維持。

外國資本家以為他們的投資可以在今后發展起來的中國市場得到回報,能不能有那一天呢?美國和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大都是買方市場。中國過去是賣方市場,購物得憑官方頒發的各种票証。現在中國是經濟轉型中國家,逐步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過度,目前頂多是買賣平衡狀態。价格和需求量是市場的重要決定因素,消費者的喜好直接有關。目前的人們,除了貪官和商人,都不可能富裕。在這种貪污橫行,腐敗成風的社會狀態下,人民在可以展望的將來也不會富裕起來。政策和制度不容許消費者富起來,市場怎么發展呢?所以其市場投資實際上是一個喂不飽的無底洞,被外國資本家花大量錢財占住的市場根本上可能就是一個空市場,因為從制度上來說,中國根本就沒有考慮過讓人民真正的富起來,這樣在制度設立和政策制定上就限制了廣大消費者經濟能力的發展。

外商看好中國,是因為中國的市場潛力大,說白了就是中國人多。在改革之初,政策的放寬,釋放了老百姓的購買力,刺激了企業的生產,使得市場繁榮起來。這只是第一步,也是中國停滯几十年,積蓄了一些購買力之后的一种爆發力而已,并不代表中國持續的長期的市場購買能力,也不是外商投資能得到回報的的根本保証。發展到了這一步以后,市場如何成熟,運行的有效率,以及人們消費行為的理性,都需要健全的、公正的法制環境得以保障。能不能達成這些根本的進步,是外商投資成功的關鍵。貪污腐敗,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其實是一种游离于標准的商品、勞務、資本市場之外的地下經濟。這种經濟方式沒有公正的競爭准則(它們本來就是違法的),但是又在侵蝕著公開市場的良性運行。它擠占了本來可以有效配置的資源,用于私人的消費。在中國,這种類似腐敗的地下市場并不少見。人与人之間通過關系,許多錢物交易用走后門的方式進行,在中國人中頗為盛行,直接從根本上干扰和毀坏著正常的經濟運行。

國民生產總值表面看來每年增長百分之七、八到百分之十,這是一個很虛假的數字。中國人搞經濟不行,搞蒙騙倒是好手。好几年國家統計局內部透露出來的情況是,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數据根本不是根据各方面報上來的真正數字得出來,而是隨便拿來一個好數字,作為統計結果公布出來的。老外們根据公布的官方數字來作投資估計和預測,其偏离的程度可想而知。歷年實際的的產值增長就看中國怎么吹牛了。

貪污腐化的程度把個國家毀了一半還多。就算真正的國民產值增長的數額是官方公布的樣子,國庫里的存款也是蛀空了起碼一半的。1997年70,000多億,一個遠華案就拿走800億,一個省有几個這樣的貪污犯就完了。官商子女在香港有億元存款的500人以上;到海外一賭就可輸掉几千万;一個不明不白的批條就可拿到貸款百多億。軍隊也是大量偷稅,走私,貪污,豪華享受無度,數千億資金找不到著落。貪污占經濟總值的百分之十就嚇死人了!難怪一位美國的經濟學教授在研究之后感嘆道,中國最多能撐十年,決到不了二十年。政治,經濟,金融都是無底洞似地往下添。

人民幣疲軟下跌,國家拋黃金買進,就是動用國庫來維持運作,這也是作的表面文章,因為實質上的虧空問題解決不了。動國庫就是動根本了,危机四伏,隨時可能爆發。國家的支撐是靠民間的存款,民間存款也被蛀空不少。5000億,如果民間有百分之五的人取款,國家經濟就可能垮掉。只要有百分之五的人搶著從銀行提款,另外的百分之九十五的人為什么就乾等著呢?肯定會是連鎖反應,經濟說垮就垮了。就銀行擠兌來說,其實每個國家的存款都經不起所有存款人提款,關鍵是國家和政府的信譽和信用問題。如果絕大部份人都攜款往國外跑,拿錢去國外買房子,做生意,這樣的國家還有什么希望复蘇?美國三十年代的大蕭條,就是民眾缺乏對政府的信任,都從銀行取錢而導致的。中國97年外匯儲存號稱1400億,真正能動用的只有400個億。

由于政治環境和經濟投資環境不好,國家的腐敗狀態直接影響到所有身在其中的人,稅務官帶頭貪污;商人必須与各方面勾結,買通制定政策的人;台灣商人因債務糾紛被殺、綁架的時有發生,等等,這一切直接影響到投資額。西方商人到歐洲,北美投資都比較放心,因為自由經濟中一切都是透明的,安全系數大得多。好些有心要与中國作生意的商人,前來中國參觀訪問,然后放棄打算,毅然回國。

信息的封鎖會影響到經濟的自由。中國政府不愿開放信息市場給內外商人帶來的困難就更多了。國際自由貿易要求信息通暢,反應速度快捷、准确,中國目前在這些方面還遠遠達不到合格的條件,還反而有對自由經濟將帶來的信息開放的恐懼,并制定政策限制和控制信息工業的發展和民間使用。基于政治迫害的信息封鎖,更是直接影響經濟的自由。

說穿了,中國的經濟需要外國資金來維持,但是投進去的都是拿不回來的。


    相關文章
    

  • 唐家璇:美國是妨礙和平統一的“重要外來因素” (3/6/2001)    
  • 歐洲高技術人才缺口達200万 (3/6/2001)    
  • 【特稿】觀云:冷眼旁觀“百万公眾大簽名”的棉布 (3/5/2001)    
  • 石廣生拒絕為“入世”再作讓步 (3/5/2001)    
  • 錢尼拒絕証實美在俄使館下建秘道 (3/5/2001)    
  • 魏京生會施明德對談民主 (3/4/2001)    
  • 江澤民死抱共党領導、公有制 (3/4/2001)    
  • 世貿總干事鼓勵中國大陸在6月前入會,以免生變 (3/2/2001)    
  • 文革記憶与中華民族的再生 (3/1/2001)    
  • 美中關系新基調:戰略夥伴變成競爭對手 (3/1/2001)    
  • 在野党團:許文龍應辭退查禁台灣論 (2/28/2001)    
  • 中國售武不能容忍 (2/28/2001)    
  • “慰安婦”風波成台灣立院論壇焦點 (2/27/2001)    
  • 美國國務院人權報告稱 中共不良的人權紀錄“惡化” (2/26/2001)    
  • 北京人大侃國是之一:布什新政府的第一個國際考驗 (2/26/2001)    
  • 【紀元特稿】 胡平:一言傳世的思想家 (2/24/2001)    
  • 鄭永年: 白宮易主和中國面臨的外在威脅 (2/12/2001)    
  • 科學分析轉世1000例 (2/11/2001)    
  • 中國是一個大舞台,考演員先過關 (2/4/2001)
  • 相關新聞
    中國是一個大舞台,考演員先過關
    科學分析轉世1000例
    鄭永年: 白宮易主和中國面臨的外在威脅
    【紀元特稿】  胡平:一言傳世的思想家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