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我是否依然愛你?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4月16日訊】曾經風光多年的外企白領,在去年异軍突起的网絡“金領”映襯下有些黯然失色。目前,网絡的寒流雖然遲遲不退,可外企又面臨民營企業、私營企業和國企的虎視眈眈。我們不禁要問,外企的薪酬是否依然有吸引力?我們采訪了一些外企工作的朋友,讓他們談談對現在外企的感受和認識。

外企与國企的薪酬沒有本質區別

北京青年報報導,陸先生(香港某机构駐北京辦事處):從薪酬的角度看,我感到從本質上,外企与國企沒有區別。雖然在國企,工資條表面的錢數比較少,但有許多隱性的福利和收入并沒有反映出來。比如房屋津貼、過年節發放的獎金、實物等等。而外企在工資上反映的數目多一些,可是,由于財務制度、管理制度的規范,沒有別的收入。況且,外企花銷比較大:交通、用餐、著裝等等。而且,在外企付出的時間和精力比其他企業多得多。

我相信中國加入WTO后,外企和國企在職工薪酬方面會趨同。那時,只有公司經營得好与不好之分,而不再強調外企、國企的區別。各個公司會在一個更為公平的環境下展開競爭,任何企業如果不能提供良好的薪酬、福利,就留不住人才,企業也就不具有競爭力。

我認為外企更加穩定了

阿宁先生(三星中國公司中方雇員):我認為近兩年,從工資增幅勢頭看,外企不如民營企業,尤其是高科技的民營企業。但是,外企之所以還是非常吸引人,我感到主要緣于外企的規范管理,而且,外企的优勢不完全體現在工資上,它日益趨于穩定、收入丰厚,而且不輕易裁員,從福利、人事管理到培訓,非常完善。

許多年輕人大學畢業后都愿意先到大型的跨國公司工作,學習先進的管理方法之后,再去民營企業,或者自己創業。許多私企、民營企業,由于膨脹過快,高層缺乏管理經驗,特別歡迎有外企管理經驗的人加盟。所以,在中上層,有一個潮流是從外企向民營企業涌動。現在外企內部流動有一個特點:向歐美的高新技術外企公司流動,主要是流向通訊業、IT業、网絡公司。

外企的人際關系單純

李小姐(美國卓一香港有限公司北京辦事處首席代表):我感到從收入上講,外企的吸引力大不如以前了。我在大學畢業剛剛進入外企時,收入同周圍的人相比,感覺差別很大,但現在,這种差距處于一直縮小的過程中。

我一直在規模不是很大的外企代表處里工作,現在如果考慮去國企、私企或民營企業,我認為自己很難去适應复雜的人際關系,因為在我們這种比較小的外企上班只需要很單純地考慮工作就夠了。

關于外企收入的增幅,一般是職位低、薪水基數小的職位,工資漲幅很大,而到了一定職位后,很難再增加更快了。大的外企公司有十分系統的培訓規划,小公司更多靠得是自己在工作中學習、自我培訓。

外企缺乏安全感,民營企業更加缺乏安全感

高先生(某美資公司):我在外企大公司換過3家了。前一家比我現在公司的薪水還要高,我的上司可以拿到7000-8000美元(月薪)。那家公司是世界500強企業,同樣級別的中國人和外國人收入相差3-4倍。我不喜歡它的原因是空气緊張,而且本土化程度高。強調文憑,看重是否在國外鍍過金。

我在外企缺乏安全感,因為盡管外企普遍認為中國是個很大的市場,但并不認可在中國的銷售額。國際大公司一裁員,首先考慮中國。与此相比,我更不認為民營企業有安全感。舉個例子,有次我同時投遞了6封求職信,包括兩家外企,4家民營企業,結果外企都回信了,后者只有一家有答复。我去面試,兩家外企都錄取了,而那一家沒有下文了。我感到對于人才的理解,兩者非常不同。

我把在外企的前途看得很淡,因為說穿了,你都是在打工,在每一個公司都是暫時的,除非自己開公司。我在外企工作看重的是在工作中獲得的知識、能力。外企有一個共同优點,就是往往到中國來的外企公司都是發展得很好的、生存能力比較強的公司。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外企總經理澳門賭輸九千萬 (4/4/2001)    
  • 罵自由你罵,國還照樣出 (2/24/2001)    
  • 北京FESCO海外招人 (2/23/2001)    
  • 癲癇少女攀窗跳平台重創 (2/2/2001)    
  • 美國人最胜算的生意: 托福考試 (1/11/2001)    
  • 中國將統一內外企所得稅 (12/14/2000)    
  • 中國大陸法規使企業赴大陸上市望而卻步 (12/13/2000)    
  • 中國連鎖業整合市場全力挺進 外商被迫采取守勢伺机反擊 (12/12/2000)    
  • 中國西部旅游業大投資 (11/10/2000)
  • 相關新聞
    美國人最胜算的生意: 托福考試
    癲癇少女攀窗跳平台重創
    北京FESCO海外招人
    罵自由你罵,國還照樣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