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長廊

畫家介紹<>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8月17日訊】

  齊白石生於清同治二年,西元一八六三年。

  第二年,一八六四年的六月,曾國藩所率湘軍克復南京,結束了太平天國蔓延十八省,連續達十五年的戰事。

  齊白石出生在湖南湘潭杏子塢星斗塘一個貧窮的農家。家裡有一畝水田,除了田中的生產之外,還必須依靠打零工賺來的工資方能餬口。

  誰知道這樣貧窮農家的環境,卻成為日後齊白石藝術上脫穎而出的豐富資產。為什麼呢?我們且摘一段他「自述」中童年的一段來看:「我們家鄉,做飯是燒稻草的,我母親看稻草上面,常有沒打乾淨,剩下來的穀粒,覺得燒掉可惜,用擣衣的椎,一椎一椎的椎了下來,一天可以得穀一合,一月三升,一年就三斗六升了,積了差不多的數目,就拿去換棉花。又在我們家裡的空地上,種了些麻,有了棉和麻,我母親就春天紡棉,夏天織麻。….我母親織成了布,染好了顏色,縫製成衣服… .」

  這裡面充滿了實在生活的經驗,燒稻草、擣衣的椎、穀粒、種麻、紡棉、織麻、織布、染布….,我們不難想像齊白石是在一個多麼洋溢著實在生產活動的環境中渡過了他的童年,這些豐富的物質知識與勞動經驗,成為他日後藝術上所憑藉的最有力的語言。

  類似這一類的生活經驗,在「齊白石老人自述」中不勝枚舉:九歲到十一歲時「幫著挑水、種菜、掃地、打雜」,「一邊牧牛,一邊砍柴,順便撿點糞」,十三歲時,「掘些野菜,用積存的乾牛糞穌猥著吃,柴灶好久沒用,雨水灌進灶內,生了許多青蛙」,然後,他也開始下田,做一名年輕的農夫,「插秧耘稻,整天的彎著腰,在水田裡泡」。

  這就是齊白石的童年,我們幾乎看到他日後繪畫上動人的形像全來自他童年的生活經驗。最可貴的是:當他長大之後,童年生活的貧窮、勞苦,非但沒有被當成恥辱,羞怯地掩藏起來,他反而憑藉著這珍惜的童年經驗,自信而驕傲地發展了他獨特的美學,他在畫面上畫蝦蟹、青蛙、蝌蚪、掃帚、犁田的牛、小雞、稻穗、菜蔬、果子、牛糞….,把一切傳統貴放士大夫或文人畫中鄙夷或漠視的題材提昇出一種尊嚴,並且用樸實沉厚的技法認真地創造出藝術上的形像。齊白石藝術中的第一種美學基礎便因此建立起來了,我們可稱之為「農民美學」。

  齊白石的農民性格成為支配他一生思想行為與藝術活動的基礎。強韌的生命力可說齊白石「農民美學」的第一要義,它最大的特色則在對立於傳統士大夫文人美學的嬌弱、頹廢。他畫過一張畫,水墨的一顆大白菜和鮮紅的兩隻辣椒(插圖二),都是民間最普遍的食物,然而齊白石給它們一種驚人的尊嚴,並且題款上說:「牡丹為花之王,荔枝為果之先,獨不論白菜為菜之王,何也?」齊白石是很自覺地把一些平民性的東西提昇出來,以平民性的美學,並列於傳統士大夫文人建立起來的美學,牡丹、荔枝的嬌貴似乎一下子在飽滿健康、充滿生命力的白菜之前大為遜色了。

  齊白石後來逐漸躋身於文人階層,接受了中國傳統文人自視清高的影響,這種影響也使他鄙棄作官的人,但出發的心理很不一樣,前者是憤怒的、沉重的,為集體而發的,後者則是瀟灑的、冷嘲的,純粹為滿足個人的心理,他輓胡沁園的下聯「功名應無分,一生長笑折腰卑」,其實也就是他心志的表白,這時,他已從一個「仇」官的「農民畫家」轉變成一個「輕視

」官吏的「文人畫家」,前者導源於切身之痛,後者導源於文化上的鄙棄,結果是很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