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长廊

画家介绍<>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8月17日讯】

  齐白石生于清同治二年,西元一八六三年。

  第二年,一八六四年的六月,曾国藩所率湘军克复南京,结束了太平天国蔓延十八省,连续达十五年的战事。

  齐白石出生在湖南湘潭杏子坞星斗塘一个贫穷的农家。家里有一亩水田,除了田中的生产之外,还必须依靠打零工赚来的工资方能糊口。

  谁知道这样贫穷农家的环境,却成为日后齐白石艺术上脱颖而出的丰富资产。为什么呢?我们且摘一段他“自述”中童年的一段来看:“我们家乡,做饭是烧稻草的,我母亲看稻草上面,常有没打干净,剩下来的谷粒,觉得烧掉可惜,用𢭏衣的椎,一椎一椎的椎了下来,一天可以得谷一合,一月三升,一年就三斗六升了,积了差不多的数目,就拿去换棉花。又在我们家里的空地上,种了些麻,有了棉和麻,我母亲就春天纺棉,夏天织麻。….我母亲织成了布,染好了颜色,缝制成衣服… .”

  这里面充满了实在生活的经验,烧稻草、𢭏衣的椎、谷粒、种麻、纺棉、织麻、织布、染布….,我们不难想像齐白石是在一个多么洋溢着实在生产活动的环境中渡过了他的童年,这些丰富的物质知识与劳动经验,成为他日后艺术上所凭借的最有力的语言。

  类似这一类的生活经验,在“齐白石老人自述”中不胜枚举:九岁到十一岁时“帮着挑水、种菜、扫地、打杂”,“一边牧牛,一边砍柴,顺便捡点粪”,十三岁时,“掘些野菜,用积存的干牛粪稣猥着吃,柴灶好久没用,雨水灌进灶内,生了许多青蛙”,然后,他也开始下田,做一名年轻的农夫,“插秧耘稻,整天的弯着腰,在水田里泡”。

  这就是齐白石的童年,我们几乎看到他日后绘画上动人的形像全来自他童年的生活经验。最可贵的是:当他长大之后,童年生活的贫穷、劳苦,非但没有被当成耻辱,羞怯地掩藏起来,他反而凭借着这珍惜的童年经验,自信而骄傲地发展了他独特的美学,他在画面上画虾蟹、青蛙、蝌蚪、扫帚、犁田的牛、小鸡、稻穗、菜蔬、果子、牛粪….,把一切传统贵放士大夫或文人画中鄙夷或漠视的题材提升出一种尊严,并且用朴实沉厚的技法认真地创造出艺术上的形像。齐白石艺术中的第一种美学基础便因此建立起来了,我们可称之为“农民美学”。

  齐白石的农民性格成为支配他一生思想行为与艺术活动的基础。强韧的生命力可说齐白石“农民美学”的第一要义,它最大的特色则在对立于传统士大夫文人美学的娇弱、颓废。他画过一张画,水墨的一颗大白菜和鲜红的两只辣椒(插图二),都是民间最普遍的食物,然而齐白石给它们一种惊人的尊严,并且题款上说:“牡丹为花之王,荔枝为果之先,独不论白菜为菜之王,何也?”齐白石是很自觉地把一些平民性的东西提升出来,以平民性的美学,并列于传统士大夫文人建立起来的美学,牡丹、荔枝的娇贵似乎一下子在饱满健康、充满生命力的白菜之前大为逊色了。

  齐白石后来逐渐跻身于文人阶层,接受了中国传统文人自视清高的影响,这种影响也使他鄙弃作官的人,但出发的心理很不一样,前者是愤怒的、沉重的,为集体而发的,后者则是潇洒的、冷嘲的,纯粹为满足个人的心理,他挽胡沁园的下联“功名应无分,一生长笑折腰卑”,其实也就是他心志的表白,这时,他已从一个“仇”官的“农民画家”转变成一个“轻视

”官吏的“文人画家”,前者导源于切身之痛,后者导源于文化上的鄙弃,结果是很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