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山:減碳需要改變生活方式

史山

標籤:

【大紀元1月1日訊】美國東北部海岸二零零九年十二月十九日星期六凌晨開始下雪了。氣象台預測,這場從星期五夜間開始到星期天中午才可能結束的大雪,很有可能是近三十年以來美國東部地區最大的一場降雪。今年十三歲的女兒在馬里蘭的家中吵著,一定要燃起家中的壁爐。門外超過半米的積雪,和壁爐中的熊熊大火形成對照,確實別有一番意味。這個週末,中學老師留給女兒的功課,是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溫上升對世界的影響。這個題目正好和哥本哈根剛剛結束的全球氣候峰會緊密相關。

女兒向壁爐中加了兩根木頭,然後開始在電腦上搜索有關溫室效應以及二氧化碳的問題。

比她小兩歲的兒子在旁邊指出,這兩根木柴,等於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於是姐姐成為氣候變暖的「兇手」之一。不過,姐姐在互聯網上查尋之後反駁說,樹木如果沒有被砍伐,而是在森林中腐爛,其釋放的二氧化碳比燃燒更多。

在當今的世界中,有關氣候變暖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爭論,其實和這兩個十多歲孩子的情況相差不多。到底誰是地球變暖的兇手,到底哪種能源更能「挽救」地球,而哪些能源更損害環境,甚至有關地球是否在變暖,都仍然在爭論不休。

地球變暖對人類的巨大影響

兩週前,一位地質學家對我表示,從地球的地質時間來衡量,現在可以說是歷史上地球「最冷」的時期之一。根據地質學家的介紹,地球歷史的所謂第四紀大約從二百六十萬年前開始一直到現在,其特點就是溫度下降,冰川向赤道靠近,地球兩極冰帽面積大增,即地球變冷進入冰紀。

從這個角度上看,最近一百多年地球氣溫上升一兩度,對地球環境未必能產生什麼「巨大影響」。影響真正巨大的對象,其實是人類而非大自然。

地球溫度上升,首要的效果是兩極冰帽融化,海平面上升。根據有關的數據,如果地球南北兩極的冰帽全部融化,海平面大約會上升三十到五十米。而目前人類活動的主要區域正是沿海,世界上主要的大城市,基本上都在沿海地區。聯合國的一個數據顯示,只要海平面上升一米,全球便將損失約20%的GDP,當然這個數據只是一個靜態的數據。

比如說中國的上海以及長江下游的地區,有專家估計到二零五零年將會受到海洋的進逼,人類被迫向內陸遷移。海平面上升把人類從低海拔陸地逼走,只是海面上升的影響之一。海水同樣會通過地下水和河流倒流的方式,對人類活動產生更大的影響。

地球變暖另外一個巨大影響,是令氣候變得更為極端,氣候災害大大增加。甚至改變目前季風和大洋暖流的走向,從而對陸地的局部氣候產生不可抗拒的衝擊。

改變暖化趨勢先改變生活方式

正是由於這種悲觀的前景,使得許多人認為必須採取行動。減碳經濟,低碳生活,正是這種行動之一。新能源技術和開發,節能經濟的發展,個人生活的低碳化改變都在醞釀。基本上來說,所有的宏觀改變都必須基建在微觀的變化之上,因此每個人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已經成為最重要和最緊迫的題目。

比如碳商標,就是環保團體提出的一個具體方式。這個把碳排放量放入商品商標的辦法,使得有心的消費者可以刻意選擇低碳排放的產品,以消費者的力量逼迫商家做出減碳的努力。又如商品年輪的概念也是一個突破。像「衣年輪」就是在服裝上標明服裝材料循環使用的次數,同樣是通過消費者有意的選擇,使得原材料可以盡量重復使用。

人類有能力改變地球變暖的趨勢嗎?說實話筆者是悲觀的。一位美國的教授一語道破:在美國,一個普通中產階級的居民,主要的碳排放發生在房屋用電和汽車駕駛,有誰為了低碳生活而減少居住面積,從一個五千尺的大屋搬到一個兩千尺的中等房屋,或者是少些開車,或者把四升(氣缸容量)的四輪驅動變成一點八升的普通轎車?

悲觀不僅是美國。在中國,剛剛開始有消費能力的中產階層,發狂地開始了追趕歐美的進程。二零零九年,中國大陸銷售的汽車量第一次超過美國,達到一千二百萬輛,成為世界第一的汽車市場。而汽車,正是目前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元兇之一。如果中國(以及印度、巴西等所謂金磚國家)按照過去十年的速度繼續發展,其人均能源消費量將不可避免地大幅增長。

我們有能力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嗎?

一九七零年,兩百多位世界頂級科學家成立一個所謂「羅馬俱樂部」,提出了地球資源無法應付人類日新月異的生活品質成長,並且首次提出了「零增長」的概念。他們認為,人類經濟有一個「增長的極限」,我們無法永遠高速增長下去。四十年過去了,人類沒有停止追求更好的生活,因此不可能停止經濟增長,因此也不能停止對地球和大自然的加速搜刮。今天,對地球和大自然的關注,已經不僅僅是那數百位科學家,各國政府高度重視之外,很大比例的普通民眾也越來越關注這樣的話題。我們雖然關注這個「大話題」,但卻經常無能為力。除非我們改變整個思維的方法,改變近代形成的生活方式習慣,否則地球溫度恐怕會繼續上升。

恐怕,我們最後只好把這個問題交給大自然本身了。◇

此文轉載《新紀元週刊》153期)◇ ◇

http://mag.epochtimes.com/b5/155/7368.htm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最新研究:碳排放增加主要來自中國
中國減碳目標雄心勃勃﹖非也
外電:中國式承諾 世界碳排量將增三倍
澳能源密集型產業已納入碳減排目標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