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散文

合唱之心(1)

臺北世紀合唱團二零一零年德國音樂之旅

八月十日,蓋爾恩豪森,格里美豪森旅店

合唱之心

我們臺北世紀合唱團一行二十餘人,八月十日上午九時,由團長洪光浩領隊,自臺北桃園國際機場搭乘國泰航空公司班機至香港赤臘角國際機場,轉搭德國漢莎航空公司班機,於德國時間當日晚間七點半抵達法蘭克福(Frankfurt)國際機場。在機場出境處,巧遇我東吳大學合唱團的學妹張翠蘚,她問我還有幾個東吳合唱團的在世紀唱,我說就剩我和差我們好幾屆的郭承彥了。喜愛合唱不代表能永遠唱合唱、永遠在演出。演唱這件事受到客觀的因素影響太大,結婚、生子、成家、就業,都可能使我們必須離開這個舞台。就在登機的前一天,我的妻子還在問我可不可以放棄此行在家陪她,這反映了堅持合唱這項興趣在我心裡的重量,因為我們在異地工作,相處時間不多,我平日儘量依她,雖然不如人意,但演出與比賽這件事,是我對於這個團體的承諾與責任,儘管我也自認做得不是那麼好,我只能滿懷抱歉地做出取捨,自出發後心裡總是惴惴不安。在飛機上,總幹事陳雅慧和助理指揮劉曉穎好意問我要不要買一條項鍊送家裡,她們大致了解我的情形,對我而言,這是一種體會與安慰,我非常感激。郭承彥和張翠蘚不認識,我就沒介紹他們寒喧了。郭承彥長得白白胖胖,但個性相當沉穩,話不多,卻經得起各種玩笑,做事與練唱認真,是我們團裡的定心丸之一。他在美術上亦別具天份,這幾年團裡演出宣傳的美術設計,都是他總其成的,我特別喜歡他為《相見歡,世紀情》音樂會所做的宣傳卡片,以綠葉象徵世紀的生生不息。他也是臺北世紀合唱團網站的維護者。他的女朋友蔡孟瑾願意跟他一起出來,同時協助團裡的攝影工作,我心裡是相當羨慕的。

歐洲之心

我們此行是為了參加第一屆《歐洲之心》國際合唱比賽(The 1st “Heart of Europe” Choir Competition)而來的。二零零七年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加入歐洲聯盟後,法國國家地理學會(French National Geographical Institute)測量出德國黑森州(Hessen)的梅霍爾茲(Meerholz)為歐洲的新中心點,不過無論歐洲範圍怎麼界定,德國總自認他們是歐洲的中心,所以歐洲之心其實也是德國的自稱。成立於二零零零年而以弗賴格里希特(Freigericht)為據點的德國戴立凱敦男聲合唱團(Delicaton Male Chamber Choir),為了慶祝創團十週年,乃發下宏願,以「歐洲之心」為主題,表達對合唱音樂的熱情與愛,在座落於梅爾霍茲之側的小市鎮蓋爾恩豪森(Gelnhausen)發起和舉辦國際合唱比賽。第一屆賽事共有二十國二十三支隊伍一千兩百名合唱歌手報名參賽。感謝外交部、臺北市政府和團長的贊助,我們才有可能越過千山萬水,幾乎花了快一個整天的交通時間,來到這輩子不敢想還會再來的歐洲小鎮。我們拉開陸皓東和孫中山設計的國旗,以及郭承彥設計的團旗,開心地在法蘭克福機場留影。國旗是立法委員劉建國國會辦公室特地為我們跟外交部找來的,希望建國必成,我們能有機會在頒獎典禮上揮舞這面旗子。

日耳曼與哲里木

大會安排的接待員薇琪•何煦(Vicky Herche)在法蘭克福機場迎接我們,然後帶著我們搭乘專車於晚間九點抵達蓋爾恩豪森,入住格里美豪森旅店(Grimmelshansen Hotel)。薇琪剛自科隆大學畢業,主修戲劇與電影研究,在校時也是合唱團員,她的表哥就在主辦的戴立凱敦男聲合唱團裡唱歌,因此得以基於對合唱的愛好和熱忱前來協助接待工作。她的英語十分流利,有著幹練穩健和細心的工作態度,臉上並保留有天真與稚氣的神情,是一位優秀的德國美女。像這樣的女生,在臺灣的大學裡,可並不多見,因此也讓我非常欣賞和佩服。

德國國名日耳曼(German)源自古代希臘羅馬人對於阿爾卑斯山(Alpen)以北蠻族的統稱,而這一個稱法則又來自更早在西元前五百年以前幾個世紀由東方遷徙而來的奇末里安人(Cimmerian),希臘人把騷擾他們北方的奇末里安人當做蠻族的等義詞,到了羅馬時代,便轉音為日耳曼,住在今天德國地區的民族就把日耳曼這個他稱作為自己的族名和國名了。至於奇末里安,其實是來自北亞的蒙古種人,他們在古代游牧為生,分布極廣,根據美國朱學淵教授的考證,山東的即墨、河南的葭密、新疆的且末、內蒙古的哲里木,這些地名都是這個古代民族在中國活動留下的遺跡。我看著薇琪,傷腦筋該怎麼在未來的幾天跟她說明「日耳曼」和內蒙古「哲里木」的關係,跟她介紹我們要演唱的內蒙古歌謠〈八駿贊〉和日耳曼的關係。唉呀,說那麼遠幹嘛,十三世紀元太祖成吉思汗的長孫拔都領軍的蒙古第二次西征,不就是在柏林大破捏迷思(Germany)神聖羅馬帝國和孛烈兒(波蘭)聯軍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