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

三峽工程36計(六)

蓄水方案

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三峽工程做了三個不同蓄水方案比較,海拔二百米、海拔一百九十五米和海拔一百九十米。比較的結果是:一百九十五米方案的防洪和發電效益都不能滿足要求,而經濟效益也不如二百米方案。一百九十米方案則比一百九十五米方案還要差。筆者於一九八二年和一九八三年,閱讀了五十年代關於此三個方案的比較,發現那時的科技工作者,遠比文化大革命後的要誠實許多。其實從當時三個方案比較的結果,便可以看出鄧小平所贊成的一百五十米方案,是一個騙人的方案。就是現在批准的一百七十五米方案,也同樣是騙人方案。林一山在一九九二年聽到全國人大批准三峽工程方案時,相信最後的三峽工程會回到二百米方案(註:參見盧躍剛〈長江三峽.中國的史詩〉,《中國作家》一九九二年第六期。)。

毛澤東建三峽水庫,欲畢千功於一役,用三峽大壩卡住長江洪水,蘇聯專家的二百六十五米方案是用一個軍的兵力,林一山的二百三十五米方案是用一個師,二百米方案則是用一個團,現在批准的一百七十五米方案是用一個營,鄧小平所贊成的一百五十米方案只用一個連,一百二十八米的預備方案只需一個排。似乎不管三峽水庫蓄水位多高,防洪庫容多大,都能保護下游地區免受滅頂之災。

李鵬擔任三峽工程籌備領導小組組長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在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八日至十四日帶領李伯甯、陸佑楣等,到重慶和三峽地區考察。回來之後,向中共國務院交了一份報告,建議將三峽水庫蓄水位提高到海拔一百八十米。如此可以完全控制長江中下游百年一遇的洪水,發電轉機增至一千八百萬千瓦,當發電量增加到九百多億千瓦時,重慶以下川江條件大為改善。其不利條件是淹沒面積增加一倍,移民總數增加二倍。

為什麼把蓄水位定在海拔一百八十米呢?李鵬寫道:自一九五八年以來,重慶的主要建設項目都安排在一百八十米以上;「一百五十米方案」涪陵基本不淹,「一百八十米方案」淹沒約三分之二;「一百五十米方案」萬縣將淹掉百分之五十,「一百八十米方案」淹掉百分之八十;萬縣以下縣城,「一百五十米方案」已幾乎全部被淹。淹沒的實際損失,並不與淹沒區的擴大成比例增加。李鵬還是堅持「高峽出平湖」的觀點,三峽水庫在壩址處的蓄水位海拔一百八十米,三峽水庫庫尾處重慶的水位也保持在海拔一百八十米。李鵬向中央提出將三峽水庫蓄水位提高到海拔一百八十米最主要的理由是:重慶市黨委和重慶市政府本身有這樣的要求。

「高峽出平湖」?

在宣傳三峽工程的電視片中,人們常常看到電腦類比模型,六百多公里長的三峽水庫水位上升,直至海拔一百七十五米處停住,形成一個高峽中的「平湖」。「三峽水庫在壩址處的蓄水位多高,三峽水庫庫尾處的水位也多高」,三峽水庫是個沒有水力坡度的平湖,這個觀點貫穿在三峽工程的淹沒計算和移民安置計畫之中,也貫穿在三峽水庫周邊地區的一切基礎設施建設之中。

一九九二年全國人大批准了三峽工程。之後在風景秀麗的長江三峽地區,出現了一條世界上最長的紅色警告線,這就是三峽大壩工程的移民遷移線。這條延伸在長江兩岸的紅線共有一千多公里長。三峽地區的居民,到底搬遷還是不搬遷,就由這條紅線說了算。居住在這條紅線以下的人們,必須為三峽工程、為「國家的利益」作出犧牲,在限制的時間內遷家挪墳。三峽工程公佈的移民一百一十三萬人,就是以這條紅線確定的。

這根紅線是依據三峽工程論證移民組資料所繪製的。原全國政協委員陸欽侃先生,給筆者寄來以下這張表:當長江流量在二十年一遇的洪水流量、三峽水庫蓄水於正常蓄水位海拔一百七十五米時,大壩上游三峽水庫各地的水位為:



(博大出版社提供)

博大出版社授權(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