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郵評論:美元貶 中共操控匯率反佔上風

標籤:

【大紀元2010年11月11日訊】 (大紀元記者張東光編譯報導)《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羅伯特.薩繆爾森(Robert J. Samuelson)8日撰文「中國僵硬地佔到上風」(China’s stiff upper hand),他說「重新平衡」(rebalancing)全球經濟的概念很簡單。在金融風暴之前,以美國為首的先進國家過度消費了,而許多以中國為首的貧窮國家則是過度儲蓄。兩者一消一長。

現在,金融風暴重創過度消費國。如果儲蓄很多的國家不增加支出,那麼全球的經濟將面臨一個很長時間的低度增長。各國必將透過匯率操控、補貼或關稅的手段,互相爭奪那微弱需求的份額。

薩氏認為,這就是經濟糾紛的公式,不論我們稱它作「匯率戰爭」、保護主義或經濟國家主義。當富有的國家正與頑固的失業對抗時(美國失業率9.6%、法國10.1%、西班牙20.5%),他們很難抗拒有利於企業與勞工的政策,特別是其他國家也這麼做時。避免未來這種情況發生,是本周在首爾召開的G20經濟高峰會的中心議題。實際上,這個問題應歸結到:「中國會改變嗎?」

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已公然採行重商主義的經濟政策許多年了。它在巨額貿易順差下就業機會大增,當全球經濟繁榮時,大家還能隱忍。2007年,中國的經常帳順差(主要來自貿易)達到GDP的11%,中國的製造業也從低階價值鏈的玩具升級到通訊設備。但當全球經濟疲弱時,它的順差已成為多數國家的進一步威脅。

康乃爾大學經濟學教授普拉薩德(Eswar Prasad)解釋道,如同先前的日本,中國擁抱投資與出口導向的經濟模式。製造業者接受中共土地與能源的補貼,此外,人民幣的匯率被控制在超貶的狀態,讓中國出口商在全球市場更有競爭力,也讓進口到中國的產品變得昂貴。銀行放款利率受到中共管制,也被控制在很低的水準,導致廠商舉債成本低廉。

這個結果是快速、但不平衡的工業化。幾十年來,中國每年經濟增長宣稱在平均10%左右。在現代化問題上,中共關閉或裁減了許多沒有效率的國營企業,世銀估計,這導致1997~2004年4,300萬國營企業員工失業。接著大發利市的出口企業填補了這些就業機會的空缺。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經濟學家拉迪(Nicholas Lardy)認為,當房價太高時,中共當局提高利率、房貸首付款與投機稅。他說:「這些都讓泡沫洩氣。」房價可望持穩或下跌。同樣地,中共也透過操控匯率的方式,管制出口的需求,維持經濟的快速增長。

但作者認為,這個模式正面臨政治與經濟的極限。不僅美國憤怒於中共利用人民幣超貶以獲取不公平的出口利益,歐州、日本、墨西哥等國也都很不高興。僅管目前還沒有國家祭出進口禁令,但已經可以這麼想像了。同時,中國的高儲蓄率也阻礙著國內的消費。在美國,國民儲蓄毛額佔GDP比重15%,但中國高達50%。儲蓄通常會去投資工廠、機器與辦公室。但中國的國內投資需求還沒有大到足以吸納所有的儲蓄。

這就是為何它需要更多消費者支出的原因,否則它就必須出口更多來彌補國內需求的不足。經濟學家拉迪和普拉薩德長期鼓吹,中國應該採取措施提高家庭的收入與支出、更慷慨地提供急難與老年人的社會安全網、提高存款利率嘉惠消費者、規定企業分派股利而不是一味地利用保留盈餘投資。

然而,溫家寶近期卻警告:「不要在人民幣問題上給我們壓力。」並威脅「如果中國出現社會與經濟動盪,那麼對全世界可能是個災難。」絲毫看不出中共要讓全球經濟重新平衡的跡象。

作者結論道,如果中共同意讓全球經濟重新平衡,本周在首爾召開G20的峰會也就不需要任何宣言了。美國已經讓美元貶值來減少貿易赤字了,但人民幣緊貼美元之下,美元的貶值反而助長中國出口品在其他各國的競爭力。這個看起不像是重新平衡,反而像是一場中國、美國與其他各國間比較利益的狗咬狗競賽。

相關新聞
中共為甚麼害怕人民幣升值
歐元區16國呼籲人民幣升值
人民幣匯率爭端升級 孰是孰非?
白宮:美將密切觀察人民幣問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