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新聞

品味美國感恩節 閤家歡聚感恩的日子

【大紀元2010年11月25日訊】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是感恩節(Thanksgiving Day)。今年是11月25日。感恩節是美國人民獨創的一個古老節日,也是美國人闔家歡聚的節日,因此美國人提起感恩節總是倍感親切。

美國總統赦免火雞

  

美國總統奧巴馬11月24日早上在白宮的玫瑰園裡,與他的兩個女兒一起參加了白宮的傳統火雞比美競賽。25隻送給白宮的火雞,在音樂聲中展翅起舞,奧巴馬赦免了兩隻被裁判們評選出的火雞。總統幽默的表示他完成了一個重要的任務。

  

另外沒被選中的火雞將被送到慈善機構成為無家可歸 人們的感恩節大餐。據報導,被赦免的兩隻火雞將被送到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的故居Mount Vernon 飼養,直到它們老死。感恩節給白宮送火雞已經有50多年的歷史了,但赦免火雞是後來20年的傳統。

  

美國總統在感恩節前赦免火雞的傳統據說始自杜魯門時代。但也有人說,這種說法可能來自於全美火雞協會主席從1947年開始在每年感恩節都向白宮送火雞的傳統。還有人說,100多年前林肯總統就曾赦免了他兒子的一隻寵物火雞。但這無史實可考。

  

20世紀60年代在位的甘迺迪總統從未正式發布赦免火雞聲明,只在1963年11月19日,也就是22日他被暗殺前3天,要求手下不要宰殺別人送的一隻火雞。他當時說:「留著它吧。」

  

多數歷史學家認為,美國總統正式赦免火雞始於老布什時代。



2010年11月24日,白宮玫瑰花園,來賓為火雞「蘋果」拍照。(AFP PHOTO/Mandel NGAN)

分享感恩節火雞大餐

  

美國人一年中最重視的一餐,就是感恩節的晚宴。在美國這個生活節奏很快,競爭激烈的國度裏,平日的飲食極為簡單。但在感恩節的夜晚,分居各地的大家庭成員通常會在聚在一起,家家戶戶大辦筵席,物品之豐盛,令人咋舌。在節日的餐桌上,上至總統,下至庶民,火雞和南瓜餅都是必備的。因此,感恩節也被稱為「火雞節」。

  

感恩節的食品富有傳統特色。火雞是感恩節的傳統主菜,它原是棲息於北美洲的野禽,後經人們大批飼養,成為美味家禽,每隻可重達四五十磅。通常是 把火雞肚子裏塞上各種調料和拌好的食品,然後整隻烤出,雞皮烤成深棕色,由男主人用刀切成薄片分給大家。然後由各人自己澆上滷汁,灑上鹽,味道十分鮮美。 此外,感恩節的傳統食品還有甜山芋、玉蜀黍、南瓜餅、紅莓苔子果醬、自己烘烤的麵包及各種蔬菜和水果等。



火雞在感恩節和聖誕節都是西方人餐桌上的主角。(photos.com)



  

美國人喜歡創新,許多家庭都嚐試將感恩節這一傳統節日過得別開生面。全美各地大多數家庭共享的習俗:感恩分享、足球賽、共賞電視、親友歡聚、許願、遊行、慈善回饋、製作手工藝、購物、準備過聖誕。

  

但近年來,機票、住宿等旅行費用相對昂貴,加上感恩節之後的黑色星期五並不是法定節日,許多人擔憂請假、休假會影響自己的工作,無奈放棄與親人團聚的機會。 據First Command金融服務公司調查報告顯示,40%的美國家庭將因為財務預算而減少感恩節慶祝活動,其中20%的家庭表示除家庭成員外,不再邀請其它親友歡度佳節。

華人過「感恩節」 中西合璧感恩餐

  

在感恩節這樣美國人全家團聚吃火雞的日子,許多華人也將感恩節稱為「火雞節」,多數入鄉隨俗的華裔移民家庭在慶祝這一節日時,餐桌上都會擺上火雞,或一家人到餐館團圓,省去烹煮的麻煩。

  

有華人酒樓業者感嘆,許多閩籍鄉親過感恩節的熱情可以說是遠遠勝過了中國新年。在華埠從事中式餐飲多年,幾乎年年的感恩節都是賓客盈門,許多閩籍鄉親選擇在這一天全家團聚,到酒樓吃宴席,感受熱暖融融的節日氣氛。

  

感恩節是家庭團聚的一天,為了這一日的團聚,舊金山機場和聖荷西機場都異常繁忙起來,連繫南北加州的5號公路預計又出現大塞車。舊金山台灣貿易中心主任李以安25日當天就要南下到洛杉磯,和兒子一起到餐廳享受一頓火雞大餐。

  

中國人即便入境隨俗吃烤火雞,但仍是中西合壁,帶著中式的作法和口味。在聖塔克拉拉一家高科技公司任職數位設計工程師的黃玉唐就自行研發改良烤火雞配方。 她在火雞和烤盤之間墊了切大塊的地瓜和炸過的芋頭,火雞則是用米酒和紹興酒醃過再灑上她最愛的大蒜粉,火雞肚則塞了類似八寶鴨的內餡,如炒過的糯米、紅棗、栗子、香菇、及紅蔥酥。

東灣的丁女士也是做中式火雞的高手,而且她特別喜歡在感恩節買火雞。尤其是感恩節過後,價錢變得特別便宜。「感恩節時,我在Trader Joe買,他們的火雞不冷凍,做起來方便。節日過後,我會去Safeway搶購,那時的火雞價很便宜,只是原價的三分之一。」

丁女士會把買來的火雞塞上大蒜、檸檬等,做成台灣式的鹽酸雞。和朋友一起品茶,享受中式火雞,別有一番風味。

大多數華人不喜歡自己做,而是出去買商店烤好的火雞。長龍酒家外就排了長長的隊伍,人們都喜歡他們烤的中式火雞,外加附贈的糯米飯。嫁給老美的鄧女士說,他們烤的火雞入味,有吃頭,不像老美的那麼甜。

華美銀行副總裁唐孝先還是對火雞敬謝不敏,感恩節他會到舊金山與父母和兄弟姐妹的家庭共十餘人共聚一堂。他說,那隻碩大的火雞純為第二代準備,他們這一代把火雞都當成餐桌上的「裝飾品」。



感恩節增添了不少「中國味」,菜式主題多是受灣區華人喜愛的中餐菜式。(Getty Images)



  

感恩節又是美國歷史和文化中最重要的節日之一,華人一般認為,新移民在同化過程中,首先要認同美國的社會和文化。尤其是養育年幼子女的父母,不希望孩子另類,儘量倣效多數美國家庭的傳統方式。

  

感恩餐中西合璧也是美國多元文化的寫照。所謂的美國主流文化,本質上是多元,海納百川,華裔、西語裔各種文化和習俗也正變成美國文化不可分割的部份。

教堂感恩祈禱 幫助貧困弱者

  

每逢感恩節這一天,美國舉國上下熱鬧非常,人們按照習俗前往教堂做感恩祈禱,城鄉市鎮到處舉行化裝遊行、戲劇表演和體育比賽等,學校和商店也都 按規定放假休息。孩子們還模仿當年印地安人的模樣穿上離奇古怪的服裝,畫上臉譜或戴上面具到街上唱歌、吹喇叭。

  

同時,好客的美國人也忘不掉這一天邀請好友、單身漢或遠離家鄉的入共度佳節。從18世紀起,美國就開始出現一種給貧窮人家送一籃子食物的風俗。 當時有一群年輕婦女想在一年中選一天專門做善事,認為選定感恩節是最恰當不過的。所以感恩節一到,她們就裝上滿滿一籃食物親自送到窮人家。這件事遠近傳 聞,不久就有許多人學著她們的樣子做起來。

  

11月23日,紐約市議員顧雅明、Western Beef超市、法拉盛華人工商促進會共同捐贈240隻火雞給法拉盛地區各大老人中心、教會與需要幫助的貧苦居民。市議員顧雅明感謝 Western Beef連續二年贊助該活動,也呼籲民眾支持懂得回饋社區的企業。

  

11月20日中午,亞洲人平等會在紐約的法拉盛辦公室舉辦感恩節慶祝會,幾十名義工 、老師和學生歡聚一堂彼此感恩。主辦單位還為一些義工和老師頒發服務獎狀,感謝他們對入籍英文培訓班的學生們的幫助。入籍英文培訓班的學生代表李女士感謝平等會為大家提供學習英文的機會,也感謝義工和老師們的教學。



2010年11月24日,第一夫人米歇爾奧巴馬在感恩節之前在華盛頓特區一家Martha’s Table的非營利性組織機構為需要的人群提供食物和衣服。(AFP)

新移民感謝上帝的恩賜

  

美國感恩節的起源是與英國宗教紛爭及自由有關。一批英國清教徒他們為了堅持自己的信仰,追求自由,逃避難以忍受宗教的迫害。1620年9月, 清教徒領袖威廉姆.佈雷德福(William Bradford)召集102位同伴,搭乘重180噸、一艘長90英尺的木製帆船五月花(MayFlower)號,在海上航行66天後,於11月21日抵達美洲大陸麻薩諸塞(Massachusetts)地區的普利茅斯(Plymouth)。有意思的是,此次海上航行中死了一人,但也誕生了一名嬰兒,使到達美洲的人數仍是102名,這些清教徒無不衷心感謝上帝的恩賜。

  

對新移民來說,第一年的冬季並不好過。寒冷的天氣再加上物質的缺乏及傳染病的蔓延,一個冬季下來奪走一半人命,歷經千難萬險來到美洲的102位移民,只剩五十位。還好在絕望之時,遠方飛來一群火雞才使新移民絕處逢生。清教徒們認為這是上帝的恩典,如同曠野中的以色列人民,上帝降嗎哪、鵪鶉給他們,同樣在這寒冷、絕望、物質缺乏的冬季,上帝降下火雞養食他們。

  

第二年春天,原住民印第安人前來協助,不但送來民生物品,也教導新移民如何捕 魚、狩獵、耕作及飼養火雞等等。接下來的一年,風調雨順,再加上印第安人的幫忙,玉米果然大大豐收,於是新移民齊來慶祝感恩,而印第安人也帶來火雞分享, 從此感恩節成為新移民一個非正式的慶祝節日。

感謝美國成為獨立自由的國家

  

1789年美國總統華盛頓宣佈11月26日為國家感恩節,感謝上帝賜予美國成為一個 獨立自由的國家。然而,當時各州的感恩節日期不一,後來在一位女性編輯莎拉.海耳(Sarah Josepha Hale)的努力下,林肯總統才於1863年修訂11月的最後一個禮拜四為美國的感恩節。

  

早期清教徒追求個人信仰與自由的美好願望在美國得以實現,同時也成為美國立國之本。美國是個多種族、多民族的移民國家,雖然來自四面八方,但大家都能夠在這自由的國度繁衍生息,這不能不感謝上帝對美國的偏愛與造化。

  

感恩節也是美國和加拿大共有的節日,加拿大的感恩節則起始於1879年,是在每年10月第二個星期一,與美國的哥倫布日相同。

  

多少年來,慶祝感恩節的習俗代代相傳,無論在西海岸還是夏威夷,人們幾乎在以同樣的方式歡度感恩節,感恩節是不論何種信仰、何種民族的美國人都慶祝的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