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理

傾聽者

他說得口沫橫飛,說得頭頭是道。縱使有些話我不太認同,不過基於禮貌,我還是細心的聽完他所有的話語。

有時,當一個傾聽者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我們都習慣說給別人聽,希望別人能夠知道自己要表達的意思,想要別人認同我們的想法,甚至贊同我們、支持我們、站在我們這一邊;然而,卻很少人有耐心的等對方把話說完。於是每個人都覺得對方不夠瞭解自己,自己永遠都是最受委屈的那一個!

希望別人能夠認真的知道自己的想法,那麼就要先學會當一個傾聽者,聽聽對方的說法、想法、意見,這樣才能夠真正的在想法上溝通、心靈交會。

西方有云:“Speech silver, silence golden”,就是說再美好再動人的言詞,還不如無言之美。但是無言不是表示沒有意見,而是深思後說出來的話語,更令人感覺細膩、成熟穩重。所以有人說,傾聽也是一種藝術,因為傾聽比表達更困難。中國也有一句話叫「無聲勝有聲」,值得深深去體會,瞭解其中涵意。

傾聽,是一種非常好的溝通方式。要讓別人瞭解你,首先就要打開自己的心扉來傾聽別人的心聲。雖然每個人說話態度都不一樣,例如:有人講話快,快得像小鳥一樣嘰嘰喳喳;有人就慢慢吞吞的,你等了很久他才吐出一句話來;有人說話時還會加上肢體語言……各式各樣的說話方式,也許讓你覺得壓迫、不耐煩、不文雅……,但也有的人說的話就會讓你覺得受益良多,或感到心神愉悅。總之在人與人的溝通上,就是要用心,懂得去傾聽別人!

只是這社會愈來愈讓人感到冷漠,人與人之間也愈來愈疏遠,每個人都搶著說自己的話。一旦感覺對方的言論平淡無味,就無法包容,也忘了基本應有的風度。有人直接打斷別人的話,有打呵欠表明聽不下去,有的東張西望,看鐘、看錶,一副不耐煩的態度,此時,雙方的溝通已無法達成。

其實,要瞭解別人並不難,要當一個傾聽者也不難──偶爾的點頭默許、適時的抱以微笑,或認真的看對方的眼神等等都是一種溝通方式。當一個傾聽者是要瞭解對方的感受,而非向對方逼問自己想知道的事情。

真誠的瞭解對方和互相關懷,就是一條最溫柔的線,將彼此拉得愈來愈近,愈來愈聽懂彼此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