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義籍神父撰英客字典 天主堂變身文化館 

人氣: 2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3月31日報導】《逐夢客庄系列-神父篇》(中央社記者黃彥瑜新竹31日電)走進湖口老街的天主堂,盤旋而上的兩側階梯,通往老湖口的回憶。50多年前,義大利神父滿思謙隻身來到湖口客庄,教堂裡斑駁的《英客字典》,記錄外籍神父融入客庄的用心。

全長約300公尺的湖口老街,曾是湖口地區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清朝後期,台灣巡撫劉銘傳新築鐵路,設站大湖口街,讓這裡成為竹塹地區竹塹城外人口最密集的村庄;日治時期,一整排兩層式狹長的平面騎樓店鋪,雕刻著鳳凰、獅身、花卉等裝飾圖案,以美麗的陣仗迎接著絡繹不絕的經商往來。然而,隨著車站西移至新湖口,舊有的車站逐漸沒落,老街也隨之沈寂。

民國44年,曾在大陸、菲律賓傳教的滿思謙,輾轉來到台灣,落腳老湖口,在這個純樸小鎮展開前後長達10多年的傳教生涯。

初到客庄,滿思謙不僅以客語融入客家,為了讓更多外籍人士學會客家話,他與在地士紳及國小校長合力撰寫《英客字典》,而天主堂裡這本厚達620頁、1萬3271字的典藏,就是當年滿思謙留下的心血。

另外,滿思謙也花費畢生積蓄,於民國54年買下原是火車站的天主堂現址,不僅傳教,也附設仁愛幼稚園。自此,老湖口天主堂成為教友心靈寄託的場所、美援時期居民領取物資的中心,也是老街孩童兒時記憶最深刻的地方。

談起滿思謙,擔任老湖口天主堂文化館館長的汪文麟神父頗感讚嘆,「一個外國人能對客家話的研究如此深入,可見他已把客庄當成自己的家了!」但他說,這本巨著早已被人淡忘許久,社區居民是在後來整理老湖口天主堂文物時,才赫然發現。

在天主堂一旁的湖口老街旅遊服務中心工作的陳偉誠,是老街新一代的7年級生。他回憶,小時曾經在仁愛幼稚園唸書,但民國82年,天主堂和幼稚園因為教友人數銳減被迫關閉,陳偉誠也因此遷到新竹市唸書。國小3年級,陳偉誠回到湖口,此時的天主堂已成為孩子們口中的「黑暗地方」,外觀殘破、聖堂頂塌、一片荒煙蔓草。

民國90年,社區居民推動老街新生,在湖鏡村村長羅美搖及時任縣府主任的范國銓奔走下,獲得汪文麟鼎力協助,社區無償取得老湖口天主堂的租用權。當年滿思謙用客語傳教的聖堂,頓時搖身一變,成為地方文化館。

從傳教到文史展示,滿思謙留下的天主堂,在20世紀用另一種型態深入客庄。莊嚴的聖堂裡高掛著客家花布,《英客字典》靜靜地躺在陳列館櫃裡,異國文化與客家的交融在這裡默默展現,而沒有傳教功能的天主堂,也成為老湖口的新地標。

不管是不是教徒,天主堂已成為老湖口的一部分。羅美搖表示,湖口一向是兼容並蓄,文化融合,日治時期的興盛吸引福佬人到此定居;國民政府遷台後,大批外省籍的駐軍及家眷也因為營區所在來到湖口。

他說,湖口老街街頭是奉祀三官大帝、媽祖與觀音等神明的三元宮,走到街尾,則是掛著聖母聖像的天主堂。每年耶誕節,地方居民都會穿著耶誕服裝舞動三元宮的龍,遊庄祈福,其實,不論何種信仰,對居民來說,對已是客庄生活。

翻著滿思謙留下的《英客字典》,羅美搖感慨,當年政府規定不能講方言,很多客家子弟會說中文,甚至是一口流利的英文,但卻已忘卻自己的母語。他希望,透過這本外國人編撰的《英客字典》,讓客家的孩子重新認識自己的母語。

曾經繁榮,也曾落寞遲暮,如今的老湖口在社區居民的努力下,期盼再現榮景。一本斑駁的《英客字典》、一座美麗的天主聖堂和一個跨越半個地球來台傳教的外國神父,滿思謙留給老湖口的,不只是有形的書本與建物,也是對客庄滿滿的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