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星期專訪/全國產業總工會秘書長謝創智:企業ㄟ擱發 勞工陷貧窮危機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4月19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黃以敬/專訪)「政府高層口中喊喊ECFA能增加多少GDP、能增加多少貿易額,都是針對企業家的美景美夢,希望馬總統能聽聽台灣勞工的心聲,能否確保每天到底能拿到多少?到底有多少錢可以吃飽?這才是勞工最簡單的幸福……。」

政府宣示6月將簽署ECFA之際,國內主要工會團體即將在5月1日發起「反貧窮」大遊行,發起團體之一、全國產業總工會秘書長謝創智憂心,台灣勞工目前已面臨實質薪資所得縮水的「貧窮化」窘境,未來能否再承受起兩岸擴大自由貿易可能導致勞動環境再「向下沉淪」的壓力,政府必須聽聽八百萬台灣勞工的心聲,否則要負起最大的政治責任。

記者問:失業率似乎漸下降,勞工5月1日還要上街頭遊行「反貧窮」?意味台灣勞工還是面對就業與所得惡化的困境?

謝創智答:去年勞工要求「反失業」,是在高失業率壓力下企求一個工作機會,今年擴大要求「反貧窮」,是因為很多面向顯示台灣勞動者已陷入貧窮狀態,這一代勞動所得已不穩定、幾乎不足維持生活,下一代年輕人恐怕更貧窮,不敢結婚不敢生子,衍生教育、社會問題。

勞工貧窮的警訊,一是儘管近幾個月失業率漲幅看似趨緩,但失業人口總數還是在增加,從九十年四十五萬人,九十八年已增達有六十三萬九千人失業。


表一:國人失業週期統計 (自由時報)

失業超過一年 人數已逾10萬

更令人擔憂的是,國人失業週期從民國九十年平均二十六週, 已延長到超過二十七.五週(表一 ),長達一年找不到工作的人,去年甚至已超過十萬一千人;而且,政府失業給付只有六個月,但是超過二十七週的長期失業人口更在大量增加,有近兩百五十萬人失業超過六個月,後來都領不到補助。

此外,雖然國民生產毛額在增加,勞工實際所得薪資卻在下降(表二 ),勞委會統計顯示,製造業勞工實質月薪資從九十年的四萬多,九十八年卻降到三萬七千多元,工業及服務業則從四萬三千多元降為四萬元,物價指數不斷上漲近五個百分點,勞工要如何生活?

薪資下降並不是勞工不努力,數據顯示社會整體勞動生產力是比十年前上升三十%,但企業付出的勞動成本卻下降十%(表二 )?顯示社會財富所得分配是不均勻的,國家稅收減少、勞動者所得減少,「財富是明顯集中到資本家」,公平嗎?

最近政府又以產創條例等,不斷針對企業減稅,對於勞工徵稅卻一點都沒減,將導致財富更集中到資本家口袋,這又公平嗎?因此勞工要站出來「反貧窮」。


表三:部分時間臨時性或人力派遣工作者占全體就業者比例 (自由時報)

表二:勞工實質薪資不如物價指數漲幅 (自由時報)

短期就業方案 讓人輪流失業

問:政府近期扶助就業措施不少,效果如何?是否有助於改善問題?

答:國內不僅失業人口增加,就業機會其實也產生質變,兼職、短期派遣等工作短期、不穩定的人也在增加(表三 ),九十七年臨時性派遣占全體就業者的四.七%,九十八年已上升到近五.二%,估有五十多萬人是短期派遣工,加上六十三萬失業人口,國內至少一百二十萬人的就業是有問題的。

勞工團體1月到勞動派遣法已實施二十五年的日本訪問,發現日本因為不穩定就業型態導致貧富更嚴重不均,因此鳩山內閣宣示要大量限縮派遣工作比率。

在台灣,短期派遣、兼職等工作不斷增加,甚至公部門也透過勞務採購引進大量派遣,引發搶標、勞工薪資被剝削,政府與企業都越來越不願負起「雇主責任」;勞委會調查更發現近八成派遣仲介業者根本不合法,目前政府卻要修訂勞動基準法,美其名是納入管理,事實上卻是讓派遣仲介合法化、擴大開放,將造成就業結構更大質變。

派遣工作漸增 變相壓榨勞工

政府剛開始就是對企業關廠、無薪假等失業問題欠缺警覺性、不當一回事,問題惡化了,又忙用短期措施救急,各部會各推各的,例如短期公共就業機會從各部會亂找一堆短期工作,以短期工作來挽救失業率;大專生實習的二萬二千元補助方案更是拉低了社會新鮮人起薪,以前大學畢業生二萬五、二萬六的起薪,現在都被拉低,這幾年大學畢業生也很辛苦。

政府燒了幾千億經費的短期就業方案,大都只是短暫效果,只是讓人「輪流失業」,卻沒能力解決長期問題,沒有輔導方案讓這些人可轉任長期穩定工作。

因此,這次勞工團體五一大遊行,第一項訴求,就是「反勞動派遣、反對勞務外包,拒絕勞動彈性化!」勞工不僅要一份工作,且是要一份穩定的工作機會。

監督ECFA 確保勞工權益

問:馬總統宣示ECFA不開放陸勞、就沒有勞工問題,但勞團五一大遊行,除「拒絕勞動彈性化」、「爭取勞工團結權」、「受僱者均享年金權益」,卻還要求「民主監督ECFA、勞工權益納入談判」?

答:馬總統以為承諾不開放陸勞,就能解決問題?自由貿易原則下,台灣能單方面不引進陸勞?目前白領陸籍幹部不就是一種開放陸勞,政府能保證短期或長期不引進?沒人有把握。展望未來,政府簽署ECFA勢必會導致台灣勞動環境「質」的改變,這是須事先警惕的。

香港與中國簽署CEPA,已造成香港低薪、低勞動、低穩定性的工作環境,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簽署自由貿易協定(NAFTA ),是另一借鏡,三國國際工會領袖去年發表聲明 ,質疑NAFTA「並沒有創造出如當初承諾的上千個更好的工作機會,只創造出了『更低工資』、『 更不穩定』、『更少的利益』」,「增加的貿易,只是對三國國內的企業菁英帶來大量的利潤,卻造成區域間貧富不均的情形升高 」。

目前台灣對中國的貿易依賴已達七成,ECFA簽署開放後,政府能確保不會有更多廠商到中國設廠?企業一定會追逐更廉價土地、勞動力,台灣關廠到中國更容易,工作機會會朝中國流動。

依據諾貝爾經濟獎得主薩繆森(P.A. Samuelson )的「要素價格均等化」理論,另一諾貝爾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 )的「核心—邊陲」說法、亦即「磁吸效應」,都闡明貿易自由化下,小經濟體會朝大經濟體拉近同化的結果;過去台灣出口以美國、日本為主,勞動條件朝先進國家發展,但未來ECFA擴大兩岸貿易自由化,小經濟體的台灣將會更朝大經濟體中國靠近,勞動待遇條件只怕是「向下沉淪」。

例如毛巾業等傳統產業要跟中國競爭,勞工勞動待遇、成本條件就要跟中國拉近。ECFA恐怕也像NAFTA,肥了企業家、卻是勞工另一場噩夢的開始。

企業惡性關廠 應禁赴中設廠

問:政府承諾要撥補九百多億元成立基金協助受衝擊產業,不能讓國內勞工安心嗎?勞團要如何監督ECFA?

答:政府高層說ECFA要創造的二十七萬就業機會,早已被質疑充分就業的前提假設錯誤,多數勞工恐無法受益轉業;而政府所謂的九百五十億元ECFA衝擊補救基金,其中只三百六十五億多元要給勞工,且是以受衝擊的企業為對象,勞工未必能受益。

而且,恐怕連在那些可從ECFA獲益的產業中,台灣勞工還是會受到很大衝擊。例如近期沸沸揚揚的洋華電子,企業其實還是賺錢的,但資方到中國設廠,台灣勞工薪資下降且被資遣,這個企業明顯不符被衝擊產業、政府根本不會補助救這些勞工。

因此,勞團強烈呼籲,企業發生重大關廠就須列入黑名單,而且兩岸都一樣,台灣關廠的廠商不能開放到中國,中國的惡質企業也不能到台灣。

但很遺憾,目前政府對ECFA的構思,都是朝對資本家有利的思考模式,對企業提供各種開放自由、租稅優待,尤其是當初違背政府政策而偷跑到中國的企業,政府更積極尋求其金融就地合法,可更自由進出兩岸。但面對早已受衝擊且將因ECFA更受衝擊的勞工團體,卻不僅不能參與談判,政策形成過程中也沒被徵詢過。

目前政府要簽署ECFA的態度很明顯強硬,就像當初提出「六三三」選舉支票,跳票了、民眾又能如何,未來ECFA是白紙黑字的國際協約條文,更攸關台灣全民利益的重要關鍵,馬政府到底可以給勞工什麼保證?未來就業更惡化,政府要負起什麼政治責任?政府須有更清楚交代、給個更清楚的承諾;否則勞工們就必須要以「選票」表達最直接的心聲了。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