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背後的真相:華爾街的謊言(4)

約翰.塔伯特(JOHN R. TALBOTT)

人氣 1
標籤:

╣謊言16╠

需要用納稅人的錢對問題公司進行紓困。

迄今為止,政府拯救每一家公司所用的資金都含有納稅人的錢。要不是有政府對總值290億美元不良資產作擔保,J. P.摩根絕不會去收購貝爾斯登。

房利美和房地美被接管時,政府對特別股的發行注資了2,000億美元(現已是4,000億美元),但是納稅人最終得付出的總成本將是這個數字的好幾倍。

在政府出資拯救前,摩根.士丹利、高盛和美林本身都已處在破產邊緣,美林其後則被美國銀行接管。這些投資銀行陷入困境,是因為他們過度仰賴短期的隔夜附買回交易市場以支應他們的營運資金。

一旦這些投資銀行的資產品質下滑,他們在進行所需的短期隔夜附買回貸款時,便出現擔保不足的問題,以致於無法獲得他們維持正常營運所需的資金。

政府開始插手,讓這些公司重新以銀行的定位出發,並得以進入聯準會的折扣窗口,而我們的政府又注資一百億美元資產給高盛和摩根.士丹利。

通用汽車金融公司(GMAC)收到了價值60億美元的政府投資。通用汽車公司和克萊斯勒汽車公司剛剛在二○○九年第一季收到政府大約170億美元的注資援助,現在又開口尋求更大數目的金援。

假如我告訴你,這些納稅人的錢實際上根本沒有必要被用在這些投資上,你可能會認為我瘋了。細屬每個案例,政府涉入對這些公司展開紓困行動的時間點,都發生在該公司的債權人和債券投資人就其投資的部分尚未出現損失前。

股票投資人在這些公司的投資上虧慘了,但是債券投資人卻毫髮無損,一毛錢也沒有損失。

那些投資這些公司的債券投資人,已經享受了幾十年的利息收益,自當共同承擔破產危機,結果他們在公司真的走向破產之際,卻能夠毫髮無損地全身而退,實在太沒道理了。

而納稅人與這些公司的經營向來毫無瓜葛,也從未投資過這些公司的債券或股票,卻要求他們涉入,以便讓這些債券投資人在一敗塗地之後全身而退,也是毫無道理的。

數字還真的相當驚人。只要房利美和房地美的債券投資人承擔他們15%的投資損失,以最初的救援方案而言,根本就無須動用到納稅人的錢。

在通用汽車金融公司的案例中,債券投資人被要求承擔75%的資產減損,但是在其債權中占有51%比重的Cerberus卻僅被要求承擔35%的資產減損。我會在後面章節中談到這個交易的更多細節,因為這種架構實在沒什麼道理。

前面提過這場經濟危機的主要原因是所有企業,包括銀行,過度使用負債槓桿。好消息是,從實證角度而言,可以有許多債券投資人共同分擔投資損失。

如果銀行的負債槓桿比率是20:1,損失了百分之百的淨資產,但由於它的債務中,仍有95%是以存款和債券投資的形式存在的,所以還可以拿來折抵虧損,如果有必要的話。

銀行只不過在壞帳上損失5%的資產,並不代表他們需要納稅人伸出援手。沒有人希望存戶的錢減損,因此,如果竟然容許債權人和債券投資人與此脫鉤,毫無道理可言。

另外一件顯而易見的事情是,任何對於產業進行大規模重整所給予的金援,都落入管理階層的口袋裡。

華爾街,包括投資銀行、商業銀行和保險業的執行高層,過去四、五年所拿的薪酬和紅利,總值超過5,000億美元。

在這些管理者把公司經營到這步田地之後,憑什麼還可以拿到如此豐厚的獎金,而且還指望納稅人來幫他們把不夠的數補足?

情況甚至還要更糟。許多公司,甚至在收到了紓困計畫中納稅人的血汗錢之後,還繼續支付大筆獎金給他們的執行高層。他們很厲害地將執行高層的薪資砍到象徵性的一塊錢,但是在授予股票選擇權和限制性股票上卻毫無上限。

某些執行長曾經說過,他們不會拿二○○九年的獎金,但是他們肯定不會返還任何股票選擇權和限制性股票,而且他們所謂的現金紅利限制僅及於他們本人,並未包含銀行裡成千的管理階層。

有些已收到政府紓困金的金融公司表示,他們二○○八年的獎金總額要比二○○七年減少50%,但這意味著納稅人數千億美元的錢財,都要被用來支付獎金給那些在今年做出讓自己公司破產之決策的管理階層。這簡直太離譜了。@(待續)

摘編自 《華爾街的86個謊言:避免投資再次失利,經濟繼續崩壞,你必須認清金融海嘯背後的真相》臉譜出版社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外電:中國經濟--投資泡沫上的海市蜃樓?
華爾街高管紅利上升17% 年度獎金200億
華爾街金融高管年度獎金200億
華爾街日報:歐洲債務危機傳染風險 仍未完全解除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