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長廊

矯飾主義(八)﹕布隆吉諾(下)

作品評析:

《卸下聖體》 (Deposition of Christ) 1542~1545年,油彩‧畫板,268 x 173 cm

貝桑松美術館,貝桑松(Besancon),法國

 這幅畫原是要作為維吉奧宮埃利諾小教堂的祭壇畫,但後來被科西莫一世贈與格蘭維勒紅衣主教。此畫構圖十分嚴謹,布隆吉諾使用了精準平衡的對稱手法,來配置人物姿態與彼此之間的關係。畫面上方飛動的小天使抬著耶穌受難的象徵物——十字架,說明了救贖任務的完成。中間下方則是哀慟的聖母以膝托住耶穌赤裸的身軀,左下方的約翰(St.John The Evangelist)扶著耶穌的頭;右下方抹大拉的瑪麗亞支著耶穌的腿,背景與聖母長袍的天藍色傳遞出「靜定」與「內省」的呼籲;耶穌蒼白的身容則呈現出他的「純真」與為世人犧牲所帶來的「淨化、再生」的力量。以聖母與耶穌為軸心,兩邊的人物在對稱中又帶有性別、年齡、容貌姿態上的互補與異動,有的人交談議論;有的人默禱哀悼;也有左右張望神情突兀的…,交織出戲劇性帶有矯揉特質的動態佈局,與文藝復興時期其他以「聖殤」(Pieta)為主題的作品相較,明顯地少了一份人性中慣有的熱情或溫暖;多了一份冷峻疏離的靜謐氣氛。



《卸下聖體》 (Deposition of Christ) 1542~1545年 油彩‧畫板 268 x 173 cm 貝桑松美術館,貝桑松(Besançon),法國

《艾蓮諾拉小教堂祭壇畫》 (Altarpiece in the Chapel of Eleonora) 1540~1545年,濕壁畫,490 x 385 cm,艾蓮諾拉小教堂,佛羅倫斯﹝Florence﹞,義大利



《艾蓮諾拉小教堂祭壇畫》 (Altarpiece in the Chapel of Eleonora) 1540~1545年 濕壁畫 490 x 385 cm 艾蓮諾拉小教堂,佛羅倫斯﹝Florence﹞,義大利

「四」這個數字隱含了宇宙的秩序與尺度:風向與方位、基本元素(風、水、火、土:四根)、月亮由盈而虛的週期數字、季節的數字、柏拉圖《理想國》帝邁歐篇中–火的四面體之組成數字、伊甸園中的人類男性祖先亞當(Adam)之名的數字,也是古希臘著名的建築師維特魯威所言:「人的數字—因為人的雙手往身體兩側伸直後,寬度與身高相符,一個理想正方形的底與高於焉具備了。」

「四」更是道德完美的數字,代表「忠誠」一如「正方形」象徵道德操守堅定的人。「十字架」可視為「正方形的對角線」是永生的保證。

這件穹頂裝飾畫的中心展現了天堂崇高光潔的意象,分成「四個部份」,是「柏拉圖哲學」影響基督教信仰的明證,也是作者對完美人格的詮釋。邊緣由花卉和水果裝飾,從中分割開來,一起匯聚到聖父聖子聖靈的「三位一體」的十字核心。四個部份分別闡述了四種「柏拉圖哲學」的美德,自12點鐘方向順時針起分別描繪:穿著灰袍的教士阿西西的聖方濟(St.Francesca)象徵「節德」(sofros,unh)—克己、節制與苦行、持「劍」的天使長聖米歇爾(St.Michele)象徵「勇德」(andrei,a)—勇敢、無懼與降魔、福音書作者與佛羅倫斯的守護神聖約翰(St.John The Evangelist)與「鷹」象徵「智德」(sofi,a)—聰明、犀利與睿智、聖傑若姆(St.Jerome)與「獅子」象徵「義德」

(dikaiosu, nh)—正直、懺悔與忠貞。

《盧克雷齊婭‧潘恰蒂奇的肖像》 (Portrait of Lucrezia Panciatichi) 1540年, 油彩‧畫板

102 x 85 cm,烏菲茲美術館,佛羅倫斯,義大利



《盧克雷齊婭‧潘恰蒂奇的肖像》 (Portrait of Lucrezia Panciatichi) 1540年 油彩‧畫板 102 x 85 cm 烏菲茲美術館,佛羅倫斯(Florence),義大利

  這幅肖像畫是「矯飾主義」的經典之作。作畫之時,布隆吉諾克服了他的老師彭托莫(Pontormo)的影響,儘管畫中人物表情和臉部形象有明顯的理想化傾向(註1),但是卻有一種栩栩如生的真實感。畫中的女子是富商(Bartolomeo Panciatichi)的妻子,端坐在高背椅上,綰起的精緻髮髻,奢侈豪華的珍珠項鍊,腰際的寶石,突顯了她的雍容華貴,身軀微向左傾,左手扶著椅把右手按住膝上的書本,長形拘謹的臉蛋,清晰的輪廓線條,一雙犀利嚴峻充滿自信的大眼,穿著代表了「活躍」、「熱情」與「欲望」的鮮紅色與象徵「王族」、「奢侈」、「財富」的深紫衣袖緞面質感的華服,領口金色紗紡的紋飾與畫面的亮眼色澤相輝映,兩肩的蓬袖有著繁複的皺褶效果,人物散發著冷漠與深不可測的性格,布隆吉諾的繪畫常表現出筆法逼真,钜細靡遺的特色;以平滑色塊處理的光線既簡潔又具有金屬效果的冷冽感。用象徵深層潛藏慾望的黑色背景來襯托出畫中女子艷麗高貴與優雅中透著傲慢的形象。

《聖家族》 (Holy Family) 1534~1540年, 油彩‧畫板, 124.5 x 99.5 cm

藝術史博物館,維也納(Vienna),奧地利



《聖家族》 (Holy Family) 1534~1540年 油彩‧畫板 124.5 x 99.5 cm 藝術史博物館,維也納(Vienna),奧地利

  這幅畫以其古典的風格和優美的人物而倍感動人。畫面的結構是以三角形為基礎,描繪出聖母瑪麗亞、聖嬰耶穌和聖約翰的姿態。耶穌雙手抓著象徵聖靈與永恆之愛的乳鴿在聖母左側,右下方的聖約翰(John the Baptist),臉部側轉向耶穌,伸出的手中握著一顆象徵神秘知識或復活與再生力量的石榴。在手扶聖經的聖母瑪麗亞兩側,對稱地安排了聖安娜和聖約瑟,他們用慈愛的目光看著小耶穌–目光透著超齡的睿智與成熟,帶著哲學家式的冷眼靜觀。

背景也展示了丘陵和城堡的自然風光,配合前景的人物,整幅畫雖呈現出完美精緻的佈局與安詳古典的風格,使人聯想起米開朗基羅的作品,但卻沒有米開朗基羅英雄般的恢弘熱情;反而強烈地散放出一股抽離人性後的冷凝超俗、不可侵犯的特質。@*

(註1)追求貞潔般的理想形象是當時貴族藝文圈的流行。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