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達》引人入勝的3D技術

人氣 19
標籤:


《阿凡達》掀起了一股3D電影的熱潮,不少電影公司看準3D電影商機,紛紛投入3D的特效中。到底3D技術是什麼?又為什麼戴上立體眼鏡後,電影畫面馬上栩栩如生呢?

文 ◎ Daniel

著電影工業的發展,愈來愈多的3D技術運用在各種後製特效,讓電影創造出不可思議的視覺和空間經驗。



在去年十二月《阿凡達》在東京的首映會上,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和妻子蘇西(Suzy)帶起3D眼鏡,以推銷《阿凡達》。(Getty Images)

去年十二月月上映的電影《阿凡達》,斥資五億美元打造,成為影史上製作成本最高的影片。為什麼成本會這麼昂貴?原因便在於《阿凡達》使用了許多非常高階的電影後製技術,來構成許多前所未見的畫面,實現許多引人入勝的場景。它除了是一部全3D的立體電影,裡頭百分之九十也都是擬真的3D動畫合成特效。

立體電影成像原理

不同於一般的平面電影,《阿凡達》是一部立體電影。進入立體電影院,觀眾若沒有戴上「偏光眼鏡」(polarized
glasses),會發現畫面有重影的現象。一旦觀眾戴上「偏光眼鏡」,就會立刻發現電影裡面的角色,活生生地突出屏幕,顯得非常有立體感,好像伸手即可觸摸到一樣。個中奧祕就在那副「偏光眼鏡」。


《阿凡達》是一部立體電影。觀賞《阿凡達》一定少不了「偏光眼鏡」。(Getty Images)

首先我們要知道,我們的眼睛看一個物體,之所以會有立體感,在於「雙眼視差」(binocular
vision)。當我們試著左右眼輪流開闔的時候,可以發現我們左右眼看到的物體的位置會稍微有點偏移,這就是「雙眼視差」造成的層次效果。愈靠近眼睛的物體,偏移的程度愈大,反之,離我們較遠的物體,偏移程度較小;對比之下,我們的視覺認知會覺得愈靠近眼睛的物體愈有立體感。立體電影就是利用這種「雙眼視差」的原理,透過偏光鏡片,讓兩隻眼睛只能分別看到設計好的不同影像(左眼看到左眼影像,右眼看到右眼影像)。當觀眾戴上「偏光眼鏡」,兩眼合在一起看時,便能看到誇張的立體影像。

由此可知,要拍攝一部立體電影,至少需要兩台攝影機(一台拍攝給左眼看的影像,一台拍攝給右眼看的影像)。而《阿凡達》使用的是更進階的Fusion Camera-3D
System設備,那是一套總共有十六台數位攝影機構成的3D拍攝系統。

動態擷取

《阿凡達》另一個精采的特效,是栩栩如生的納美人。納美人並不是真實存在的人種,也不是化妝的人去演的。納美人實際上是藉由動態擷取(Motion
Capture)技術,將人的動作記錄下來,再套用到電腦裡面和3D虛擬角色結合之後的動畫產物。電影《魔戒》裡的史密戈也是利用相同的技術製作的。

被擷取動作的演員,身體關節處會貼著一顆一顆的小反光球。動態擷取的原理,便是透過不同角度的紅外線攝影機,去追蹤和記錄這些小反光球移動的每一毫、每一吋,然後在電腦裡面還原成3D空間座標。這些3D座標資訊,再套用到不同的3D虛擬角色身上相同的身體關節處,無論它是胖的瘦的、高的矮的,都可以重現相同的動作。若追蹤的小反光球愈多,則記錄的動作可以愈細膩、愈像真人在動作一樣。

視覺創意

《阿凡達》迷人的地方,除了背後擁有高級的後製設備和技術之外,充滿創意的場景、瑰麗魔幻的視覺風格,讓人彷彿置身另外空間,這也是引人入勝的主要原因之一。換言之,光有技術還不足以成就一部偉大的製作。高階的技術,還需要搭配高階的創意,以及對於每一個畫面細節的要求,才能發揮技術迷人的功效。

《阿凡達》讓我們看到每個3D虛擬角色的動作、3D物體的材質、以及細節處理上如何做到如栩如生、淋漓盡致。◇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