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長河】心境如荷 楊翠華畫出千年之約

人氣 39
標籤:


經過了一路的波折,嚐過了五味的人生,此刻辦展,彷彿醞釀了千年,要吃足夠的苦,扛起足夠的閱歷與風霜,才能履行這千年的誓約……

文 ◎ 邱馨賢
 


展場一幕。(攝影/吳柏樺)

獲全世界華人人物寫實油畫大賽銅獎的楊翠華個展正在台北展出。遞來一張展覽小卡,乍看之下以為她要辦攝影展,原來是油畫。

一到展場,強烈的光芒射入眼簾,感覺眼睛有些睜不開,這朵朵豔光照人的荷花,就像看3D立體視覺的畫面一樣,遠看就如同真花、天花,是前所未有的觀展經驗,在場的來賓也嘖嘖稱奇:「奇怪,這花近看是平的,怎麼越遠看越立體,而且還能透明、發亮,真是不可思議!」有人面對眼前的奇景,感受到光明、青春的正向能量以及對生命的無窮希望。


觀眾細細品味楊翠華全球華人油畫大賽優秀獎作品「紅蓮」。(攝影/吳柏樺)

而幾位楊翠華的舊識則表示無法置信,認為與他們過去所認識的楊翠華判若兩人,以前的畫用筆粗獷瀟灑,頗似男子的不拘小節,現在竟然能把荷花明淨典雅的內涵表現出來,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她有這麼大的轉變呢?

意氣風發的求學時代

楊翠華從小在金門長大,小學二年級的美勞課上,一張著色本中的長頸鹿讓老師讚譽有加,這份肯定在她幼小的心靈中真是很大的鼓勵。

國中時遇到了影響她頗深的美術老師唐敏捷,唐老師在校組了一個美術社,讓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利用中午時間畫靜物素描,楊翠華餘暇時就和這些同學們出外畫些水彩寫生。國一時參加全台水彩比賽得到優秀獎,國二時又得到金門縣全縣國中寫生比賽第一名。就讀金門高中時開始接觸油畫,得到校內美展油畫第一名。

無論水彩或油畫,楊翠華彷彿一接觸就上手。得獎的榮譽給了她莫大的信心,她認準了習畫的路,意氣風發的憧憬著未來。

叛逆的藝專生涯

但是考入藝專國畫組,拿手的西畫只能當成興趣,加上學校與原來的想像有落差,她開始不太畫畫了,經常跟著登山社同學到處爬山,也讀哲學、看老莊,還常偷空去釣魚。不過憑著自己在美術上的天分,讓她只需花很少時間,就能臨摹學習得很像,有一回寒假作業要交二十張國畫,她在開學前夕僅花了二天就完成了臨摹齊白石、八大的作品,老師看了還認為「幾可亂真」,從此對她另眼相看。

在班上,她是那種上課愛搗蛋,影響別人、我行我素的人。在專業練習上,她似乎也是走極端,要嘛很久不寫,要嘛可以一夜臨帖,直到天亮;個性鮮明的她,也不願以傳統的國畫方法創作,總要加一點西畫的因子在裡面,例如用色塊來畫採蓮圖等等,當時她並不想耐住性子用心去體會和學習傳統,而是很想表現自我,因此她現在不無遺憾的說:「三年頹廢,沒畫什麼作品!」

坎坷的職場之路

專科三年,國畫沒培養出濃厚興趣,而西畫也荒廢了,因此不想走專業畫家的路,畢業後她只想立即投入職場賺錢,好栽培弟弟妹妹實現理想。不過這時她所進入的竟又是一個她完全不熟悉的領域——廣告攝影印刷設計。

從事設計的都知道,這是個爭分奪秒的行業,競爭激烈、壓力很大,熬夜是家常便飯。結婚生子之後生活更加忙碌,幾年下來就把身體弄壞了。二十年的辛勤工作,「付出了很多,得到的卻比想像中的少」,除了一股懷才不遇的抑鬱之外,這時她真的懷疑人生到底為了什麼?

還沒放棄畫畫的楊翠華,這時又試著拿起畫筆創作,畫了幾張作品後拿給在高中時一起畫畫、此時已頗知名的專業畫家學弟欣賞,說起高中,這可是她飛揚跋扈的年代呀,不料學弟卻對她說:「妳已經失去了以前的靈氣。」也許是吧,這時在她臉上刻畫的必然是生活的滄桑,但此刻聽在她的耳裡卻格外刺耳,強烈的失落與挫折感襲上心頭。

最終她還是相信了命運,「人各有命吧」,她開始找人算命,好像一切都絕望了、放棄了……但正如電影《阿甘正傳》裡阿甘的母親告訴他:「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會吃到什麼口味。」就在這時,算命理的朋友給了一本改變她命運的書——《轉法輪》,因著這樣的機緣,她走上了修煉之路。奇妙的是,當她決定修煉之後,畫畫的感覺又回來了,有一次畫海芋竟一口氣畫了十幾張,當時真的很感動,不敢相信自己還能再畫。

重拾畫筆 一切從頭

當她第一次看到工筆花鳥畫家簡美育的作品時,對於她所畫出圓潤勁健的線條感到震撼不已,後來有幸接受她的指導,楊翠華對簡美育的追求完美印象深刻,「當時在她家畫蘭花,以鉛筆白描,一天要畫十幾個小時,反覆修改練習,甚至還要拿放大鏡去觀察,對於線條的粗細變化、結構的合理性十分嚴苛,完成一張蘭花鉛筆白描竟要花上三十幾個小時……」她終於知道畫畫不是那麼隨興的,也認識到了基本功的重要。而且她知道修煉要扎扎實實的,畫畫也是要扎扎實實的。

於是從二零零五年起,她開始到專業畫家的畫室從素描開始學起,一切放空,學習透視、比例、明暗的關係與結構,釐清步驟,找回過去的記憶,讓一些基本的原理經過實際的練習而更加熟悉。

直到二零零六年看了美國紐約神韻藝術團來台的表演,演出中展現出她前所未見的純潔明淨與極致高超的技術,終於讓她明白什麼是真正的藝術,也知道要成為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其標準與要求有多麼高,於是她下定決心走向專業,要認真磨練自己,用心追尋純真、純善、純美的藝術價值。

首次個展 履行千年誓約


白蓮似玉。


青趣。

終於,楊翠華舉辦了第一次個展「千年之約-心境如荷」,經過了一路的波折,嚐過了五味的人生,此刻辦展更具意義,就像她的展題一樣,這展覽彷彿醞釀了千年,要吃足夠的苦,扛起足夠的閱歷與風霜,才能履行這千年的誓約呀!那為何選擇畫荷?楊翠華說她本來就喜歡花,三年來她不斷的觀察和寫生,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質又很能表達修煉的意境,因此她對荷花一直情有獨鍾。

楊翠華的荷花都很大,以油畫這樣的媒材創作這麼大朵的荷花,應該是前無古人了,原來這是因為修煉之後楊翠華了解到「微觀」的道理,「微觀就是要放大,放大後可以看到自己的問題,而且經由放大,更能看到花的原始本質,本來你忽略的部分,這時你能注意到。」

「靈氣」與「本質」一直是楊翠華所追求的。楊翠華以光、影來展現花的姿態,而且她還發現荷花在不同的環境有不同的個性和味道,就像人一樣,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會有不同的習染,所以她畫荷就像畫人一樣,就是在展現那種獨特性。

仔細觀察會發現楊翠華的荷花構圖簡單,用色明亮、用筆也不繁複,雖然立體如真花,但卻不是刻畫出來的,因為她希望以繪畫語言呈現,所以多以「面」來處理,即使是暗面也採用明亮色,使花的光感、透明與純淨的特性充分展現,且刻意避開荷葉而專注於荷花的千姿百態,於是每朵花更像是放大了的她自己。

作品「專注」 如有神助


看展觀眾專注欣賞楊翠華全球華人油畫大賽銅獎作品「專注」。(攝影/吳柏樺)

展場中還有一件名為「專注」的作品讓楊翠華一舉拿下新唐人電視台主辦第二屆全世界華人人物寫實油畫大賽銅獎。這張作品難在以黑白的色調、完全對比的方式處理,而且是逆光,這是最難畫的角度,她卻選擇以這樣高難度的畫面來參賽。原來是有一年去羅浮宮參觀,一進雕刻區就看見一位老畫家正在畫一尊石膏像,「他那認真專注的神情,瞬間就覺得很感動,當時的光線又非常好,空間感很強,就想把他畫下來。」

「感覺畫這張畫有諸多的巧合,」楊翠華如是說:「畫中的石膏像正拿著筆記錄著來來往往的遊客,而畫家在畫對面的石膏像。看他那專注的眼神,羅浮宮的遊客是相當多的,但都沒有干擾到他,而我正在畫他。」原來這張畫還有這樣一層層的關係,呈現了如「畫中之畫」般的巧妙意境。

這樣一張既寫實、難度又高的畫,一般都要琢磨很久,但卻沒想到竟異常的順利,整個過程現在想來,楊翠華依然覺得不可思議:「好像不是自己畫的,如有神助。」

如荷之心 如初之心


池塘蕩漾。

如今,在楊翠華的心裡,對藝術有著十分明確的定位了,她知道繪畫不是畫家情緒宣洩的出口,也不需要苦思什麼觀念,或是畫一些讓人摸不著頭緒的題材,楊翠華肯定的說:「藝術家應該有著責任和使命的,要畫出真正好的東西,去影響別人,帶給別人最美好的良善,這樣對社會的風氣、道德的提升都會有正面積極的作用。」加上她的修煉背景,使她對名利的執著看得越來越淡,這份淡泊無意中也提升了她的畫境,因為她只需要專注於創作出真正的好作品,輕鬆而自在,只要走進大自然,去找尋萬物的本質,然後很真實的呈現這本質的面貌即可,而不必在乎一張畫可以賣多少錢。

現在,畫畫是她生命特質的自然展現:真誠、簡單、光明、善良,而這朵朵淨蓮所映照的,是楊翠華的初始之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