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長廊

矯飾主義(十四):葛雷柯作品賞析(中)

《紅衣主教肖像》 (Portrait of a Cardinal),1596~1600年,油彩‧畫布,171 x 108 cm;大都會美術館,紐約(New York),美國

評析:

  在這幅肖像畫中,司掌「宗教法庭」審判「異端」的紅衣主教,深邃的目光正凝視著左方,緊抿的雙唇、濃鬚深眉,飽經風霜歷練的肅穆容顏與蒼白清臒的雙手,均透露出他對教會的奉獻與犧牲。主教身上穿著「虔誠」與「熱情」紅色外袍和內側滾邊的代表「貞潔」與「正義」的白色法衣。自上方沿著身前衣扣的一條垂直軸線,將外袍與背景一分為二,象徵了主教的天職與扮演的角色–「上帝之國」與「世俗之國」的神人媒介。另外靠金黃色掛氈的一側則呈現出深玫瑰色。突顯了樞機主教尊貴非凡的宗教地位。



《紅衣主教肖像》 局部

搶眼的紅色烘托出紅衣主教的面容,以及他那銳利的目光。被白色小衣領框架起來的臉部,隨著多皺褶的織物之光澤而顯出紋理。厚重的眼鏡,平添了幾許肖像畫中少見的寫實主義韻味。

《托利多的風景》(A View of Toledo) 1597~1599年,油彩‧畫布 121 x 109 cm, 大都會美術館,紐約(New York),美國



《托利多的風景》(A View of Toledo) 1597~1599年,油彩‧畫布 121 x 109 cm, 大都會美術館,紐約(New York),美國

評析:

  對葛雷柯來說,托利多(Toledo)不僅僅是一個城鎮,更是他住了40年的神聖家園。葛雷柯在其他的畫中也經常改變或重複這個幻象。在這幅畫中,天空密佈著烏雲(象徵了人間的磨難與不幸),托利多(Toledo)的城堡、壁壘和高塔(象徵封閉中的自我、慾望與理性)高低錯落地起伏,顯現出鋸齒般的地貌輪廓。塔樓出現在背景的遠方,但是你可以看到即將升起的太陽會帶來了新的曙光(脫離封閉下的無知,迎向光明)。畫面中央偏左處有一座橋(象徵證悟真理必經的路徑),更有溪河(是塔古斯河Tagus,在此象徵心智與靈性)源自高地的城區在近處匯聚成池,河水是蜿蜒而曲折的(象徵追求心智與靈性的完美,是一段不斷淨化沉澱的修行過程,而它在本質上是充滿艱辛與險阻的)。在這幅畫中,托利多(Toledo)並非是一種裝飾性的背景,它本身即是一幅完整的風景。灰白黑相陳的天際展現出一個充滿宗教神秘感的托利多(Toledo),籠罩在綠色和虛幻的光線下,城垣、高塔和建築物密密麻麻地排列開來,畫中的景物有一種如煙霧般向上「升騰漂浮」的神聖感。

代表「大地」,象徵「豐饒與生機」的綠色和象徵「熱情」黃、褚兩種基本顏色交錯混雜,主導了整座山巒。黃褚色的山巒散發出螢綠色的光,散放著積極的能量,右上方原本陰暗的城鎮輪廓也在天際銀光的潑灑輝映下,透著神秘的亮藍色光暈–黑暗之後第一道黎明的曙光—令人聯想到戴奧尼索斯(Dionysius)曾將基督耶穌比喻為天父耶和華的「第一道光芒」,葛雷柯自己就收藏了兩冊戴奧尼索斯的作品。

葛雷柯的藝術目的是要激發出一般人的宗教熱忱,將精神提升到超越「世俗感官認知」的世界之上,所以常將「超自然的視覺經驗」化為精確的形象,呈現出物質璀璨光芒的靈性。這裡更加證明瞭「宗教狂熱」、「新柏拉圖主義」、「威尼斯畫派」的光影運用與「拜占庭藝術」對葛雷柯的多重影響。

《潔淨聖殿》(The Purification of the Temple) ,1600年,油彩‧畫布,106 x 130 cm,國家畫廊,倫敦,英國



《潔淨聖殿》(The Purification of the Temple),1600年,油彩‧畫布, 106 x 130 cm; 國家畫廊,倫敦,英國

評析:

  葛雷柯在他不同時期所創作的作品中,常選用基督從所羅門聖殿(the Temple in Jerusalem)中,驅逐商人的這一個主題,象徵「反宗教改革」時期的「道德復興」。葛雷柯大膽地運用色彩,甚至用變形扭曲與對角式的線條構圖強化了人物肢體的戲劇性與動感效果。

  在這幅畫中,基督占據了畫面的中心,右手揚鞭,正要揮打商販,因為聖殿竟淪為買賣祭祀用牲品與兌換貨幣的地方,冒瀆神明的小販們只好扭動躲避著以保護自己。畫面右側是耶穌的門徒,似乎是在觀察眼前發生的事情:一組由前景的兩人組成,一人半蹲跪著,另一人俯身對他竊竊私語;另一組由右後方步出聖殿的四人組成,正在議論紛紛。葛雷柯巧妙地利用了建築物的結構,畫面的背景是兩個拱門,基督位於中央拱門的框架內,與遠處的城樓形成縱深透視的關係,製造了空間的開闊感,也強調耶穌的主體地位。後方湛藍色的天光襯托出耶穌的聖潔。畫面左上角的壁畫則巧思地呈現出亞當、夏娃被上帝逐出伊甸園的主題,呼應畫中商販與法利賽人也是因「利慾薰心的原罪」,污染了天父的聖殿而遭耶穌喝斥驅退,《新約.馬太福音》寫著耶穌怒吼著說:「我的家應該是祈禱的聖地;但你們卻讓它淪為賊窟」-- “My house shall be called a house of prayer; but you make it a den of thieves.” 《Matthew 20》。畫面右上角則呈現《舊約聖經》中亞伯拉罕準備手刃獨子以撒,燔祭給上帝的故事,藉以突顯上帝遣派人子耶穌為世人犧牲,是人類罪愆獲得救贖的根源,因此敬神、愛上帝是每一位基督徒責無旁貸的天職。

  就像葛雷柯的其他作品一樣,畫面中的人物被拉長了,因身體的扭曲而變形,他們的手臂絕望、癱軟地高舉著,有效地突顯了畫面正中央基督的「堅定」與「威儀」。@*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