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造下水道經百年滄桑 助青島避水淹

人氣 13
標籤:

【大紀元6月9日訊】今年入夏以來,南方十幾個省區連續遭暴雨襲擊,江蘇、湖南、廣西、江西省一些城市遭水淹,不少人想起青島。因為它擁有令其他城市羨慕的排水系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要得益於100多年前德國人的手筆。

上世紀初,德國人在青島建造的下水道,100年後的今天仍在發揮著餘熱,這不禁令人稱奇。半島網記者6月4日、6日,先後兩次走進擁有百年之久歷史的德建下水道,試著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德國人在青鋪設下水道80公里

據半島網8日報導,德國人在青島建造的下水道裡面挺寬,但能開車的地方只有20米,管道落差非常大,竟有6級台階,管道的水泥地面顯得很乾淨,越往裡走空氣越稀薄,在裡面手機沒信號。

對於德國建的下水道,市排水管理處也曾專門做過調查瞭解,而且也找到了相應材料 。據排水處工作人員介紹,青島建置初期,沒有排水設施,市區地勢東高西低,地面水主要依靠天然河流和沖溝流入海中。德國侵佔時期,進行了一定規模的市政建設 。

1898年10月起,德國殖民當局將前海一帶青島村的居民強行遷移,然後把中山路南段以東,自德縣路過觀象山、信號山至太平山一線以南至海邊整個區域的住房拆除,劃定為歐人居住區,按照規劃進行了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在歐人居住區開闢了新市街,並在主要街道下鋪設了3200米下水管道,均為雨水管,污物則由桶搬運。後因桶運有礙衛生,1898年開始設置污水管道。

至1905年,青島市歐人居住區排水管道鋪設已具規模,採用雨污分流,在青島西北部華人居住區採用雨污合流。雨、污水管道及雨、污混合式管道,均用陶土燒製,長約1米,內徑75~450毫米。兩管接口處有螺旋,以便於銜接,周圍用瀝青混和麻絲及沙土纏塗,以期堅固耐久,防止滲漏。管子埋於地下深約2米,在街道兩側路邊緣石下,每隔 40~50米設預制方形或圓形混凝土雨水斗或入孔(也有磚砌雨水斗),上面覆以鐵箅子。雨水隨主幹管通過暗渠,自流入海。

居民生活污水及工業污水亦由支管自流入污水管道,再經管道流入各排水泵站,由泵站將污水集中加壓排海。在西鎮、市北區等華人居住區,平日污水由管道流入附近排水泵站;下雨時排水泵站將這些管道的入口處堵塞,使污水溢出隨雨水一起直排入海。這些管道的入海口均在膠州灣。德國侵佔時期鋪設雨水管道29.97公里;鋪設污水管道41.07公里;雨污合流管道9.28公里,總長度約為80公里。

德式排水技術上可行,缺資金

看了西方的排水系統,不少人曾提出疑問:為何我們的城市不能採用那麼先進的技術。對於這個問題,市排水管理處的工作人員說,從技術層面來說,排水處有這個能力,但最大的問題是缺乏資金支持,他們說現在是用最少的資金實現排水效果的最大化。

「他們所修建的污水管道是根據當時二三十萬人口的小城市設計的,這些都是由當時特定的需求特點決定的。隨著青島人口密度加大,原來的小洋樓變為了人口密度更大的高層住宅,用水量和污水排放量自然都比原來大了很多。現在的城市需求更大容量的排水設施。」工作人員說,「在這一塊上,我們的技術是完全可以達到的,但是資金的投入可能是不允許的。」

下水道得益於德國人的「雄心」

原青島市圖書館館長魯海先生說,1898年,德國殖民軍登陸青島,他們雄心勃勃,想把當時只有兩萬人的漁村,建成「樣板殖民地」。德國人在青島的建設上下了很大的工夫,他們調集了一流的城市規劃專家和建築設計師來到青島,按照19世紀末歐洲最先進的城市規劃理念,設計形成了青島的城市規劃,而先進的排水系統僅僅只是當時青島城市規劃的一部份。在當時的殖民區我們根本找不到一模一樣的兩棟樓,並且在那個時候德國人就已經把電線設在地下,這些設計在現在看來都是非常先進的,而且一直沿用到現在。

下水道曾經是孩子們的玩耍之地

說起下水道,魯海先生興緻勃勃地說,小時候下水道裡面非常乾淨,那裏是孩子們的玩耍場地。「在我小的時候經常會鑽到這個排水管道中玩耍,相信現在很多老青島人都有這樣的記憶。記得小時候我經常從棧橋附近的排水口進入,然後再從肥城路中山路路口鑽出來,或者從中山路曲阜路路口跑出來。」魯海先生說,他的兒子小時候還去過下水道裡面,而這種記憶也延續了兩代人。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蘆洲下水道工安意外  1工人疑遭坍石擊中
下水道員工工會與市政府簽下協議
污水道接管率  吳敦義促每年增3%
警扮忍者龜 鑽下水道緝毒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