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華社為什麼會提出20年行動方略?

人氣 5

【大紀元7月6日訊】(大紀元記者揚曉慧 、姜曉文馬來西亞吉隆坡採訪報導)由馬來西亞華團為全國人民制定的20年行動方略,一項具前瞻性的計劃在日前已正式開跑。《馬來西亞20年行動方略》委員會副主席兼執行委員會主任之一的楊有為於週日(7月4日)在華總謝富年禮堂開展的第一階段行動計劃工作坊後接受專訪,向記者介紹了當地華社為什麼會在馬來西亞提出一個《馬來西亞20年行動方略》?

楊有為介紹說,要追溯起來還有一個歷史:在17世紀的中國人就已經向海外移動,現在馬來西亞有四分之一的是華人,全是200多年前中國的老祖宗移民、繁衍的後代。今天我們華人看到國家在成長的過程中碰到了許多的障礙,而且有許多的問題存在著並且需要去解決。那麼作為馬來西亞公民的一部份,華人應該義不容辭的協助我們的政府、人民脫離這些問題,使到我們國家發展更加順暢。

涵蓋政、經、文、教、社 五領域

《20年行動方略》裡面概括了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這五個領域。因為我們認為任何一個建國的方略都應該概括的比較全面,而這全面都應該去探討這五個領域的狀況和發展因素,現有的狀況我呢應該去掌握去瞭解,那麼就會找出解決所需要的因素和條件。

彙集40位學者為國家把脈 診斷弊端

那麼《20年行動方略》大概聚集了40多位學者。需要澄清的是馬來西亞三大民族都有同樣的感受,就是要改變現狀。這40位學者當中大概有三分之一的是馬來同胞的學者;也有差不多20%的是印度學者;50%是我們華人的子弟和學者;這裡面也包括了社會運動和非政府組織(NGO)的參與者,他們對國家的發展都是非常關注的。鑒於他們都是來自不同的領域,所以他們都有自己專門的知識和專才。《20年行動方略》很幸運的能夠找到了大概40位這些學者為我們這個國家把脈和打脈,診斷我們國家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和弊端。

把策略改為可落實的計劃

在這個整個過程中我們發現理論可以談論很多、很廣,這等於是說叫這些學者在大學裡做一個研究項目的話,可能會太過理論化,所以當這些學者當中交出了34篇關於探索馬來西亞『政、經、文、教育』的問題後,我們發現我們更重要的還是把這些問題、策略改變為一個可以行動、可以落實的計劃。

動員全民參與 改變這個國家

今天我們是很概括的提出了13個行動計劃,這13個計劃是在初步階段提出來的,希望工作坊展開了之後呢,可以喚醒大家對國家發展、社會發展的關注,也儘量去我們的網頁,在40位學者所寫的論文和我們今天所提出的計劃中,看哪些計劃大家可以參與,或看哪些論文大家認為我們的計劃還沒有涉及到的,可以提出自己的計劃。總而言之我們希望通過計劃動員全民參與為這個國家做些改變。

以西方『公民社會』作為學習目標

自馬來西亞1957年獨立以來,馬國華社這次可說是採取比較積極的態度,在這個國土參與建設一個公民社會。楊有為表示,我們知道未來國家的發展、社會的發展一定要朝向『公民社會』的發展,我們都希望說是國民有一種強烈的愛國、非常民主、非常有自立、自覺還有自動的這樣一種精神,所以我們應該帶領我們的國民朝向『公民社會』發展。

要朝向『公民社會』發展,能夠使『公民社會』早日來到我國,那我們華團要以更專業的、更有組織性的、更有帶動性的、更有方向感的聚集我們身邊的力量,朝著這個方向走。

過去可能華團和華社都把自己歸類為『非主流』的社會的族群,就會多多少少的脫離了國家發展的主流的建設的責任。今天我們一視同仁,而且我們都肩併肩的組織起這個民間的力量,能夠的話就向剛才說的可以跨議題,跨種族,把我們今天的力量集中起來,能夠落實一些行動計劃,最終的目標是『公民社會』早日到來。

今天我們談公社會,我們看到西歐國家的『公民社會』的意識很強,他們人民的『公民社會』意識很強過後,這個國家會在一個很平穩的、很有創意的、很有祥和的這樣一個素質底下發展這個國家,那麼馬來西亞應該把這些西方『公民社會』作為我們未來和今天所談論的發展和學習的目標。

走向更重要議題活動

從馬來西亞華團開始共同開展具前瞻性的計劃之舉動,可以看到本地華社已開始走出目前的舊框框,跨種族、跨議題、走向參與更廣面的領域,顯得更有活力。

對此,楊有為表示過往我們的社團組織會辦多一些屬於我們華族的民俗活動,比如端午節、中秋節、新年等這系列的活動。這些都是比較典型的民俗的文化活動,所以過去我們比較少涉及政治、經濟還有社會這個層面的一些高格局的更為重要的議題活動。

年輕人參與為華社帶來希望

今天我們尋找多一些這類的議題後,我們發現這些議題的背後都需要人民的參與,所以我們華社今天來說是找到了一個目標來落實我們為這個國家成長付出力量的這樣的一個平台。當然我們今天看到跨議題、跨種族,還有新的議題不斷出現,反而會吸引更多的年輕人來參與,不會造成我們華團數目雖多,但是活躍的都是老年的一群。

我們發現今天很多議題可以吸引年輕人。這些年輕人參與對我們來講是一個很大的希望,就是寄望在下一代的福利上來講,下一代今天已經開始覺醒,年輕人已經知道他(她)們本身可以在國家發展洪流裡面扮演他們的角色。可能他們以前缺乏的是一個平台,那麼今天我們提供一個平台,讓他們能夠有資源的分享,讓他們能夠參與。

生活在政治裡面 不能夠不談政治

是什麼因素促成華社領袖推動這個《20年行動方略》計劃呢?楊有為指出,應該說我們馬來西亞的政局的演變吧!

在過去來講,我們華團一直在談『超越政黨、不超越政治』。『超越政黨』的意思是說我們跟所有的政黨保持關係,但是我們不聽從於他們,他們也不需要聽從我們,我們是平起平坐。『不超越政治』是說政治就是我們應該關注的議題,不能夠逃離政治,也不能夠脫離政治。因為我們就生活在政治裡面,政治其實在影響著我們,我們不能夠不談政治,這個是第一點。

308大選成績 驚覺國民厭倦過去、追求改變

那麼308就是2008年3月8號的馬來西亞的大選,成績讓我們大吃一驚;原來有許多國民厭倦了過去,而追求改變;更加讓我們吃驚的是,站在最前面的要求改變的已經不再是以前所講的所謂華社的一些單元種族的政黨,而是馬來族群覺醒,印度族群也覺醒。

上街抗議運動 帶來覺醒的衝擊

以為在308政治海嘯之前,印度成立了一個維護印度族群權益的運動稱為『Hindraf』,甚至他(她)們上街,提出他們抗議的同時,要求政府給予印度族更多的關懷和關注。那麼這10多萬20多萬的人上街帶來了一個很大的覺醒的衝擊;那麼在308之前,除了這個印度族群『Hindraf』這個維權運動呢,還有一個就是要求選舉乾淨聯盟的上街示威的運動,號召了大概是50萬人,大約有90%是馬來族群,華人、印度族群不多。這些運動多多少少衝擊著整個國家、社會。

看到民間力量可以作出改變

而308,它起著一個發酵的作用。這個發酵作用帶來一個政治海嘯。原來的執政黨呢丟失很多的支持,反而新議題的政黨爭取了很多支持。在這個過程中(長達2、3年),華社一直在觀望,但是也有一些華社團體族群也在裡面協助。

我們華社看到這個國家有轉機,看到這個國家是有改變,而且有充分的這個民間的力量可以作出一些改變。我們應該是在這樣的號召下,在這樣的一個影響下,提出了《20年行動方略》,認為我們華族應該做的更有組織性、更長遠、概括面更廣,讓未來有一個完整的發展計劃。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中共推國產CNN 專家:借新聞自由滲透傳媒
天津日資三美電機公司罷工結束
亞幣升貶互見  新台幣上週貶0.3%
吉隆坡耐克杯冠軍獲巴西培訓機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