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涯規劃

誰來決定你的 第一志願?

每到盛夏,都有千千萬萬的青年、青少年將走出校門,面臨人生的另一個轉折。有的要繼續升學,有的要開始就業,而無論升學或就業,是否榮登「第一志願」,成了眾所矚目的焦點。每年的暑假之前,經常可以在傳播媒體或報章雜誌上,看到相關的訊息,大家討論得沸沸揚揚,熱鬧非凡。

在我們的社會價值的認知裡,所謂的「第一志願」,即是升學,就讀重點學校,選修熱門科系;謀職進入大型企業,坐擁高位高薪。因此,等一切塵埃落定之後,幾家歡樂幾家愁的景象,必然隨之出現。如願者,以為從此得以一帆風順、平步青雲;失意者,認定今後可能命運乖舛、一敗塗地。其實,人生猶如一場長跑,態度影響結果。不妨試著想一想:你的「第一志願」,是誰的「第一志願」?是否和你的專長與興趣相符?

大部分人的「第一志願」都參照世俗的標準而定,與這個標準擦身而過,就是失敗,很多人陷入這樣的迷思當中,因此,自怨自艾、得過且過、一蹶不振。馬克斯‧巴金漢(Marcus Buckingham)在《發現我的天才》一書中提及,經過許多研究後發現:「成功者很少是全方位人才,但必然特質鮮明。」沒有人樣樣都行,但每個人一定都有屬於自己明顯的天賦特質。

專家學者常常勉勵我們:「每個人都是天才!只是大部分的天才不是被擺錯了位置,就是沒有努力或沒有用正確的方法發掘自己的內在天才。」天才不是IQ高,是發揮個人特質。只要擺對了位置,就可以變成天才。投資理財家巴菲特論成功時懇切地說道:「我只是有機會做我想做的事。」那麼,你是否了解自己的「第一志願」是什麼,並且給予機會去實踐呢?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Dr. David McClelland倡導的「職能」概念中明確指出:「人的特性就像是浮在海面上的冰山,突出在海平面的只是技術(skill)和知識(knowledge);在海平面以下的部分則好比是隱藏在內心的特質,例如:自我的想法(self-concept)、特性(traits)以及動機(motive)。」因此,我們應該做的,不是尾隨他人的「第一志願」,而是挖掘冰山底下的內心特質,建構自己的「第一志願」。卓越與平庸往往只差一小步,不怕失敗、勇於嘗試、發現自己的天才,全力以赴的去實現自己的「第一志願」。

台灣作家侯文詠論及:「一個人生命中能達到最了不起的成就,無非也就是發現自己,並且勇敢的成為自己。」勇於自我探索、自我挑戰、自我超越,並且堅持實現屬於自己的「第一志願」,不虛度此生,就是成功!

另外,值得思考的是:工作與學習,這種外在的「第一志願」,談論的是成功與失敗,大多數人很難跳脫既定模式的制約,或許在當時錯過了選擇的契機。然而,內在的「第一志願」,也就是你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探究的是身心安頓的面向,卻是可以由自己決定,而且能夠適時調整的。

古往今來,我們看到許許多多人,汲汲營營地追求名、利、情的豐厚與富足。也聽聞前仆後繼、屢敗屢戰,寧願為真理而奉獻、為信仰而犧牲的典範。朋友,且暫停腳步,好好的釐清:什麼是你自己的外在的、內在的「第一志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