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貿易的真相:英國迎戰世界

張夏準(Ha-Joon Chang)

人氣 4
標籤:

狄福替保守黨政府從事間諜工作,展開他的雙重生活,但之後,如同我提過的,他成了輝格政府羅伯特.沃波爾的間諜。沃波爾素有英國第一位首相之稱,但在他的年代裡沒有人這樣稱呼過他。

沃波爾的貪贓枉法是惡名昭彰的──據說,他把「腐敗貶低為一種正規體制」。他靈巧地利用貴族頭銜、政府辦公室和津貼的支出款,來維繫他二十一年(一七二一年至一七四二年)匪夷所思的權力基礎。

他的政治技巧因強納生.斯威夫特的小說《格列佛遊記》裡的佛林納普這個角色而永垂不朽。佛林納普是小人國的首相,也是繩舞的冠軍──小人國用這種可笑的方式選出他們的高階官員。

然而,沃波爾是個十分稱職的經濟管理人,在他身為財政大臣期間,建立了用於清償債務的「償還基金」,提高了政府的信譽。他於一七二一年擔任首相,惡名昭彰的南海泡沫事件留下各種金融亂象,各界普遍認為他是解決問題的唯一人選。

一當上首相,他便起推動政策改革,大大的轉移了英國產業和貿易政策的焦點。在沃波爾之前,英國政府的政策,在一般的情形下,旨在透過殖民統治和航海法來獲取貿易機會,以及創造政府的稅收。

羊毛製造的推廣是最重要的特例,但儘管如此,部分的動機還是希望能創造更多的政府稅收。相反地,在一七二一年之後,沃波爾所採取的政策都是刻意地推廣製造業。

沃波爾引進新法時,透過國王對國會演說時這樣陳述:「很顯然地,沒有任何東西比製成品的出口和外國原毛進口,對於公眾福祉更有貢獻了」。

沃波爾一七二一年立法的本意,在於保護英國製造業免於外國的競爭,補貼並鼓勵出口。外國製成品的進口關稅明顯的增加,而減少用以生產的原物料關稅,或甚至兩者一起降低。

採取包括出口補貼的一系列措施,鼓勵製造業出口。最後,引進管制方式來控制製造成品的品質,特別是紡織品,以防止不誠實的製造商損害英國產品在外國市場的聲譽。

這些政策和二次大戰之後的東亞,如日本、韓國和台灣的經濟「奇蹟」,所採用的政策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許多人以為,一如我自己也曾經這麼認為,有些政策是一九五○年代由日本決策者所發明──例如,出口製成品的投入要素可以退稅,以及由政府頒布出口產品品質標準──事實上,這是英國早期的發明。

沃波爾的保護主義政策仍然持續進行到下一個世紀,幫助了英國製造產業迎頭趕上,終至領先歐洲大陸的同行對手。英國在十九世紀中期之前,都一直是個高度保護主義的國家。

在一八二○年,英國製造業進口的關稅稅率平均是百分之四十五至百分之五十五,而低地國則是百分之六至百分之八,德國和瑞士百分之八至百分之十二,以及法國是百分之二十左右。

但關稅並非英國貿易政策的唯一利器,當關係到殖民地時,英國倒是很樂意徹底禁止他們不想發展的先進製造業活動。沃波爾禁止美國興建新的軋切鋼廠,迫使美國人專注於附加價值較低的豬隻養殖和鐵條業,而不是附加價值較高的鋼品。

英國也禁止從殖民地出口會與本國競爭的產品,不論國內或國外都是如此。他禁止從印度進口優於英國的棉花紡織品(「軟棉布」)。一六九九年時,英國禁止殖民地出口羊毛布料至其他國家(「羊毛法」),摧毀愛爾蘭羊毛產業,並壓抑美國羊毛產業的興起。

最後,他更推動各項政策,鼓勵殖民地生產主要的大宗商品。沃波爾對美國殖民地生產的原物料(例如:麻、木材和建築木料)提供出口補貼(在美國方面),以及廢除進口稅(在英國方面)。

他要絕對確保殖民地人民的生產活動僅止於基本的大宗商品,永遠無法嶄露頭角,成為英國製造商的競爭對手。因此,他們只能被迫將利潤較高的「高科技」產業拱手讓給英國──確保英國享有處身世界發展尖端所帶來的利益。@(待續)

摘編自 《富國的糖衣:揭穿自由貿易的真相》 博雅書屋 提供

相關新聞
中共令禁外國電腦安全產品 恐引貿易戰
澳媒 :中共器官黑市貿易仍很盛行
俞偉雄:中美貿易糾紛之評析
自由貿易的真相:富國如何致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