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探源

問月餅:皇帝點才 探花好於狀元?

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幾乎無人不知,然而在吃月餅的習俗中反映科舉制度的,知道的人就比較少。

中國科舉制度中人人皆以狀元及第為榮,在廈門、金門一代的民俗「中秋博狀元餅」中,就將博取月餅的名稱冠以科舉的科名。

在明清的科舉考試中有四級,府級考試及第的童生稱為「秀才」,省級鄉試中弟者稱「舉人」,在京師禮部會試及第者稱「貢生」,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度及第者稱進士,其中又分三甲:一甲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俗稱三鼎甲或三及第;二甲名額較多,三甲就更多了。

廈門、金門一代的中秋「會」餅模仿中國四級科舉考試及第的科名,每會一套餅共63塊,是根據「三多九如」而來的,三和九是我國民間的吉利數。會餅大小不同,共分為6種,代表科舉及第的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等六種采名。分別有狀元餅(最大的)一個、對堂(榜眼)餅二個、三紅(探花)餅四個、四進(進士)餅八個、二舉(舉人)餅16個、一秀(秀才)餅32個。

人人皆知,狀元及第是古代士子的科舉夢,那為何廈門會餅中的「三紅」(探花)餅品質特別好?這有個典故。

一般認為殿試第一名,會被皇帝欽點為狀元。事實上,皇帝點狀元,既看才,又看貌,還要推敲、考究姓氏和名字。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甲辰科殿試時,原來的狀元本為孫曰恭,明成祖覺得「曰恭」合在一起成「暴」字,不吉利,將他降為第三名,將第三名的邢寬易改為狀元。也就是說在那一次殿試中,第三名是有真才實學的,所以廈門會餅中的「三紅」品質特別好,寓意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