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

太守倡德,社會正義大興

一、范純仁實事求是

范仲淹次子、北宋大臣范純仁被貶到永州(今湖南零陵縣)。在困難的環境中,夫人每次遇到不順心的事,就咒罵章惇說:「這孬東西,陷害正派人,竟不擇手段。」范純仁報之一笑。

有一次,在狂風暴雨中,他們乘小船路過橘州(今湖南長沙市湘江中的橘子州),船破漏水,在艱難的划行後,到達岸邊。范純仁背著夫人,走到岸上,借住到民房裡,烘烤衣服。

這時,范純仁看著夫人,笑著說:「難道我們的船破漏水,也是章惇幹的嗎?章惇雖然壞,整了我,但是我們也還要實事求是嘛!」

二、太守倡德,社會正義大興

漢代山陰(今浙江紹興)人陳囂,同另一位百姓紀伯,是鄰居。

紀伯趁著天黑,拔掉籬笆,侵佔陳囂的宅基地為己有。陳囂發現後,私下把籬笆又拔起來,再退後一丈,栽下去,以便增加紀伯的宅基地。

紀伯知道後,感到十分羞愧,於是除歸還侵佔陳囂的土地外,又讓出一丈。

當時的太守,得知了此事,非常高興。他為了宣揚兩位的德義,在里巷的門口,刻一石碑作紀念,贊之曰:「義里」。

當地的百姓受到教益和鼓勵,都主動積極的做好事,不做壞事。社會正義大興。

三、受到侮辱不氣憤,很平靜

馮道,是五代時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東北)人,字可道,自號長樂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時皆為高官。後周時任太師、中書令。曾作《長樂老自敘》。

五代時期,馮道為後周的中書令,有個人在市場上,牽一頭毛驢,驢臉上掛著一個大紙牌,上寫著「馮道」二字,以這種方式,來侮辱馮道。

馮道的一個好朋友,把所目睹的情況,告訴了馮道,馮道不但沒有氣憤,反而十分平靜的說:「社會上同名同姓的人太多了,可能是丟失的驢,在尋找它的主人吧?」

四、袁黃回憶姑父和姑母

明朝時,袁黃(明代進士,官至兵部主事)回憶他的姑父和姑母的一篇文字,內容真切,敘述具體,也說明了善良的長輩對自己的教益。現譯述如下:

我的姑父沈心松,性善心慈,待人謙和,十六歲就成了孤兒,鄉里的官吏,要他擔任糧長這樣的苦差事,他由於擔心賠累不起,甚至家庭破產,就躲了起來。後來,有人對他說,叔叔代他去做糧長,沈心松說:「我雖逃脫了,但卻給叔叔帶來了麻煩。」於是自己又去接受了那份苦差使。

他平素不指責別人的短處,對奴僕也從沒有辱罵過。有一次,他外出赴宴,夜深人靜,僕人們都喝醉了,睡在船上,他就自己駕船回家。然後叫每個僕人的妻子,從船上扶著丈夫下船,回去睡覺。

我姑母品行也很好,待人厚道。我偶而在她家坐了半天,耳聞目睹了三件事,都不愧於古人的道德規範:

(一)我的表兄有病,我姑母端著好酒,放在桌子上。奴僕不小心,把酒弄灑到地上,感到恐慌不安。我姑母說:「因為你不知道那是酒,就不責怪你了,以後做事要細心一些,很多米才能製成一滴酒啊!」

(二)有個小僕童,端著盤子,不留心竟打翻在廚房的地上。他的母親責罵他,我姑母立即前去制止說:「小孩不是故意的.責怪什麼呢?只要不留下碎瓷片,不要傷著人就行了。」

(三)一個耕田的傭工,前來探病,我姑母送給他乘船的船錢,後來又根據他送的東西,加倍給他錢,姑母還對我說:「探病是一片好心。怎能讓他陪本錢呢?」

唉!一會兒工夫,我所見所聞,都是符合古人的道德規範啊!

從此以後,我看到奴僕有不如意的時候,想到我姑父姑母的善行,便憤怒頓消,而心中釋然,並以此欣慰自樂。二十多年已經過去了,我一直都沒有生過大氣呢!

古人「見善而學之,見不善而戒之」的態度,是值得我們傚法的。

五、有子數人,誰可為相?

北宋大臣呂夷簡,有幾個兒子,呂夷簡知道他們都會得到顯貴的位置,但是還不能確定誰將來能做宰相。

有一天,呂夷簡讓奴僕用筐子盛著玉杯,杯子裡沏了菜,賜給孩子們,奴僕故意跌倒在地,杯子全碎了。幾個兒子慌亂起來,有的責備僕人,有的趕緊跑過去告訴父親。只有呂公著這個孩子,注視著發生的一切,但卻一動也不動。

呂夷簡於是說:「呂公著這孩子,最是穩沉。將來一定能成為真正的宰相啊!」

後來的事實,果如其言。

(以上均據鄭瑄《昨非庵日纂》)

--轉載自正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