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典故

成語典故:樂不可支

張堪,字君游,東漢南陽宛人。張堪早年就成為孤兒,他把先父留下的數百萬財產都讓給哥哥的兒子。他十六歲到長安求學,認真而才學高,儒生們都稱他為「聖童」。

漢光武帝未顯赫前,就認識並瞭解張堪的志向和節操,常稱揚張堪。光武帝即位後,徵召他為郎中,經三次遷升拜為謁者(音頁者,職官名)。不久,光武帝命他運送縑帛、戰馬,給大司馬吳漢討伐在蜀自立為王的公孫述。

後公孫述戰死,成都被攻佔,張堪先進入成都城內,查點公孫述所收藏的財物和珍寶,他全部列出明細上呈朝廷,一點都未據為己有。他安撫城中官吏百姓,蜀地人民都非常高興。

張堪在蜀郡任職兩年,被徵召拜為祈都尉。後來,他和驃騎將軍杜茂一起在高柳擊潰匈奴,拜為漁陽太守。他在漁陽任內,追捕打擊奸猾之徒,賞罰分明,官吏百姓都樂於聽從他的指揮。

匈奴曾動用一萬名騎兵想入侵漁陽,張堪率領數千騎兵反擊,匈奴大敗,漁陽郡邊界從此安寧無事。張堪令百姓在狐奴開墾稻田八千多公頃,並勸告百姓去耕種,郡中因此而殷實富庶起來。於是百姓作歌說∶「桑樹沒有亂枝,禾麥都結雙株穗,張堪施政,百姓生活富足都快樂極了。」任職漁陽太守八年,匈奴不敢侵犯邊界。

後來,故事中的「樂不可支」被引用為成語,用來形容欣喜到了極點。

--摘編自正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