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典故

成語典故:銳不可當

秦朝末年,漢王劉邦的大將軍韓信,攻佔魏國,摧毀代國,接著乘勝攻打趙國。韓信與張耳率領幾十萬人馬,想突破井陘(音形)口,攻擊趙國。趙王和成安君陳余聽到消息,就在井陘口聚集兵力防守。

廣武君李左車對成安君說∶「聽說漢將韓信渡過西河,俘虜魏王,生擒夏說,不久又血洗閼與,如今又有張耳輔助,商議要攻取趙國。這是乘勝遠征,其鋒芒不可抵擋。臣聽說千里運送糧草,士兵們無法立刻獲得飽足,臨時砍柴燒火做飯,軍隊很難吃飽和休息。如今井陘這條道路,戰車不能兩輛並行,騎兵不能排成行列,軍隊行進數百里,運糧車隊必定遠遠落在大軍後面。」

廣武君李左車接著又說∶「希望您撥給臣三萬奇兵,從捷徑小路攔截他們的糧草,您挖深壕溝,築高壁壘,堅守軍營,不與之交戰。當他們進退不得,我出奇兵斷他們後路,不用十天,兩將軍的頭就可送到您的營帳下。願您仔細考慮我的計策,否則,一定會被他們二人俘虜。」

成安君陳余,是篤信儒家學說的刻板書生,時常宣稱正義的軍隊不使用詭詐計謀,他說∶「我聽說兵書上講,兵力超過敵人十倍,就可以包圍他們,一倍於敵人就可以和他們交戰。現在韓信的軍隊號稱有數萬,實際不過數千,竟能跋涉千里來襲擊我們,想必極為疲憊。現在就這樣迴避不出擊,若還有強大後續部隊,將要如何對付?諸侯們會認為我膽怯,就會輕易的來攻打我們。」於是,陳余沒有採納廣武君的計謀,最後被韓信用計打敗,亡於汦水之上。

後來,這裡的「其鋒不可當」就演變成「銳不可當」這句成語,用來形容來勢威猛,無法抵擋。

--摘編自正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