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新系列古典音樂講座

人氣 42
標籤:

【大紀元2011年10月01日訊】(大紀元記者林之昊牛頓市報導)9月24日下午3點,華心藝術學校舉辦了古典音樂講座的第一講—認識中世紀音樂。由波士頓大學銅管演奏博士陳志新主講。陳博士在文協國樂團音樂擔任總監暨指揮,並在勒星頓中文學校、華心藝術學校和慈濟人文學校擔任擊樂班指導老師。

中世紀音樂主要是指介於古代音樂與文藝復興之間的時期。陳志新首先介紹了中世紀社會的背景:羅馬帝國滅亡,公元312年,君士坦丁大帝皈依基督教;教會勢力抬頭穩固,而音樂對宗教的作用很重要,所以這期間的音樂背景主要以宗教音樂為主,也有一小部分世俗音樂。

當時的音樂很單調,都是單聲音樂,好像一根直線條,主要是葛麗果聖歌。陳博士放了一段聖誕節的葛麗果聖歌,聽上去就像一個和尚在唸經,沒有伴奏。現在天主教彌撒都能聽到這樣的「唸經」,無旋律,無固定節拍,感覺枯燥了點,就像陳博士說的,清淡到一點鹽巴都沒有放,也不用樂器,純男聲。但感覺很神聖。

中世紀在音樂史上最重要的貢獻是樂理家桂多達賴左(Guido de Arezzo)發明了五線譜和Do,Re,Mi的唱名法。之後,不少受神的指導﹐修士和修女把他們的靈感記錄下來,在教會留下了一批珍貴的宗教音樂,他們也成為中世紀重要的「作曲家」。在這些作品的基礎上,又發展了多聲部、節奏等變化。

世俗音樂跟宗教音樂是同時發展的,所包含的內容就更為廣泛。有出自江湖藝人,也有出自貴族王候,大多是歌頌愛情、騎士精神,也有關於政治。宗教音樂的歌詞全是拉丁文,而世俗音樂的歌詞就是本土話了,有法語、意大利語,也有德語。陳博士放了一段有代表性的遊吟詩人的作品,聽上去像是歌劇,音樂性強,舞蹈的感覺也強,音樂中的故事娓娓道來。這些曲子大多數靠記憶在民間流傳。

總之,中世紀這個漫長的一千多年的過程中,音樂發展非常緩慢,多一個聲部,加一些節奏都可以算是歷史性的創造了。直到文藝復興以後,音樂才變得越來越精彩,變化越來越大,樂器的運用越來越多,小提琴、管風琴都是文藝復興以後的產物了。

古典音樂講座未來有10月22日的「古典時期的音樂特色」、11月26日「浪漫時期的音樂特色」、12月10日「中西音樂比較」,時間都是週六下午3到5時。活動公開,不收門票,隨意捐款。查詢:541-782-8822,或cschan2000@gmail.com。◇

相關新聞
專注古典音樂 小提琴新秀盼參加大賽
複賽選手暢談古典音樂
入圍複賽選手:古典音樂適合中國人
電腦小百科:享受免費下載的古典音樂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