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環生方舟」開闢綠建築新領域

人氣 74
標籤:

【大紀元2011年11月25日訊】(大紀元記者孫簡妮波士頓報導) 2011年《華爾街日報》「亞洲創新獎」得主「台灣環生方舟」 的設計者、建築師黃謙智(Arthur Huang)17日親臨「偉大工程巡禮:台灣環生方舟」(Megastructures: EcoARK)的紀錄片放映會及座談會,現場分享創新理念和「環生方舟」創作過程。放映會由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與波士頓建築協會假世界貿易中心聯合舉辦。

讓理念首次成現實

「環生方舟」由152萬支廢棄塑料瓶回收再製。基於蜂窩的構造,黃謙智和他的團隊將回收的塑料瓶加工後製成六角形塑料瓶;這些塑料瓶可以類似拼圖一樣拼成同樣尺寸的標準化的塑料板;然後這些塑料板被一塊一塊拼在整個建築物鋼架外,替代傳統牆磚。

「環生方舟」建成之後成為2010年台北花卉博覽會的熱門展場,整座建築從研發、製造到興建全部是「台灣製造」,其特殊的「寶特磚」(Polli-Brick)設計也入圍2011年《華爾街日報》「亞洲創新獎」12項決賽作品之一。

黃謙智強調說雖然用回收塑料瓶建築房屋的理念早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就形成了,但真正將這一理念變成現實的是「台灣環生方舟」。

領跑綠色環保建築業

「環生方舟」由三百多噸塑料瓶建造而成,實現資源的有效回收。由於採用了拼圖式的搭建方法,該建築沒有使用粘合劑,從而避免了粘合劑的毒性問題。並且,該建築採用太陽能發電,在白天太陽能轉化成的電能可以用於室內照明外,在晚間可以點亮LED燈,從而使整個「方舟」在夜晚閃亮。

塑料瓶取代傳統的磚牆,使重量減輕了一半,造價降低了一半。並且,「環生方舟」可以在一個月之內被拆卸成由塑料瓶組拼成的標準尺寸的塑料板。這些塑料板可用集裝箱運送至其他地區,然後重新搭建起「環生方舟」,實現整個建築可重複使用的特性。

台灣—技術、創新、人才和政策之集合地

儘管世界各地很多建築師都設想過基於回收塑料瓶的建築,但為何卻在台灣首次成為現實呢?黃謙智分析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是台灣強大的技術發展支持。石油化工材料科學、半導體技術和電子技術在台灣的蓬勃發展,並且技術在世界領先。這些領域的先進技術給綠色建築業提供了必要的基礎。

再有,台灣注重創新,擁有創新性人才。

最後,台灣政府的政策是推動綠色環保,可再生資源。並且台灣政府願意承受風險,給與政策上的支持。當然,商界在資金上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在這樣得天獨厚的條件下,發展綠色環保建築業前途大好。

波士頓的常客

黃謙智1978年出生於台灣,11歲移居美國。擁有康乃爾大學建築系學士學位和哈佛大學建築系碩士學位。2006年創建「小智研發」。2010年任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遠東流行館總設計師。

黃謙智表示,他目前和哈佛設計學院及商學院有著密切的合作。雖然在業界已小有成績,但求知的精神依舊敬佩。黃謙智說:「我大概每兩個月就要來波士頓一趟。我要來這裡上課。」◇

相關新聞
稽查創新 宜縣環保局長獲公務員傑出貢獻獎
FORD十大環保創新(上)
FORD十大環保創新(下)
桃園縣府環保創新意  推出中元普渡線上銀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