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建議:尋找外星生物不限類地行星

人氣 10

【大紀元2011年11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汪宏量報導)最近,美國科學家建議,人類要尋找外星生物,不應僅僅局限在類地行星,應該把視野拓展到更大範圍。如果調整搜索範圍,天文學家可能距離發現外星生物就更進一步。

上世紀70年代,有天文學家提出適居區的概念,認為地球是銀河系內唯一一個可能的生命家園,原因在於只有地球處於適居區。適居區所在的區域溫度不太高,也不太低,允許液態水存在。據天文學家的報告,在已經發現的700多顆系外行星中,只有很少一部份處在適居區。

最近,美國天體生物學家德克-舒爾茨-馬庫奇(Dirk Schulze-Makuch)和建模研究專家阿博爾-門德茲(Abel Mendez)認為適居區的標準應該放寬,若只局限於在類地行星中尋找外星生命,則具有很大局限性。

在《天體生物學》(Astrobiology)雜誌即將發表的一篇論文中,他們認為,「適合居住」從某種廣泛的意義來講,並不一定要局限在有水或者圍繞周圍星球運轉的行星上。

他們表示,外星生物能夠在地表沒有液態水存在的情況下生存,例如,土衛六上的碳氫化合物湖,就能夠「孕育」出不同形式的生命。科學家已在地球上對碳氫化合物環境進行過模擬研究,結果很清楚的表明,從原則上來講,這樣的環境適宜生命居住。

他們還設想,沒有中心恆星而自由漂流的孤兒行星擁有適合某些生命的環境。

舒爾茨 -馬庫奇在接受《國際財經時報》採訪時提出:第一個應該考慮的問題是,是否能夠在其他世界發現類地環境?經驗告訴我們,這種環境能夠允許生命存在。第二個問題是,系外行星存在類似環境是否意味著能夠孕育出其他形態的生命?這種生命對我們究竟是已知還是未知?

舒爾茨 -馬庫奇表示,人們一直認為生命無法在沒有水的情況下存在,但隨著在最為惡劣的環境下發現極端微生物,科學家開始重新思索生命的定義。

舒爾茨-馬庫奇及其合作者提出了一個新體系,使用兩個不同的指數為系外行星分類,一個是地球相似性指數(ESI),用於為更具有類似於地球特徵的行星歸類;一個是行星適合居住指數(PHI),用於描述一些化學與物理參數,這些參數在更極端、不太類似於地球的環境中在理論上能促進生命存在。

(責任編輯:李熙)

相關新聞
英媒:中國戈壁現神秘建築 疑似軍事基地
俄女見飛碟墜毀 冷藏外星人屍體2年
秘魯木乃伊三角形頭骨 疑為外星人遺骸
偵測技術改進 系外行星數突破700顆
紀元商城
Nature’s Bounty魚油多款 現有5折優惠
每日更新:超千圖像 探索奇妙植物王國
這種杯子為何如此火爆 加州女子偷65個被捕
這些亞馬遜好物 讓你生活品質大提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