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築•名勝古蹟

長風幾萬里 吹度玉門關

登上古關,舉目遠眺,四周沼澤遍佈,溝壑縱橫,長城蜿蜒,烽燧兀立,胡楊挺拔,泉水碧綠。紅柳花紅,蘆葦搖曳,與古關雄姿交相輝映,使人心馳神往,百感交集,懷古之情,油然而生。

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李白的「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的千古絕唱,使玉門關聲譽遠播,千古流傳。

實際上,玉門關自漢武帝時修建以來,於隋唐、五代、宋初數遷其址,王之渙和李白在詩中所指的玉門關,並不是漢玉門關,而是隋唐時期已東移後的甘肅安西玉門關,距原來的漢玉門關尚有數百公里之遙。

玉門關是漢代在河西走廊設置的著名大關,是古絲綢之路通往北道的咽喉要隘,因西域輸入和闐玉石取道於此而得名。

通過玉門關這座關口,中原的絲綢和茶葉等物品源源不斷地輸向西方各國,而西域諸國的葡萄瓜果等名優特產和宗教文化相繼傳入中原。當時玉門關,駝鈴悠悠,人喊馬嘶,商隊絡繹,使者往來,一派繁榮景象。

漢玉門關又稱「小方盤城」,坐落在甘肅敦煌城西北90公里處的一個沙石崗上。關城呈方形,四周城垣保存完好,為黃膠土夯築,東西長24米,南北寬26米。城西、北各有一門。城牆高達10米,上寬3米,下寬5米,上有女牆,下有馬道,人馬可直達頂部。

在小方盤城東面約20公里的地方,建有大方盤城,這是漢至魏晉時期我國西部防線儲備糧秣的軍需倉庫,供應玉門關一帶官兵的食用。

古城坐落在高出河床2米許的自然土檯上,呈長方形,坐北向南,夯土板築,東西長132米,南北寬17米,殘垣最高處6.7米。在大方盤城的正南面長城內側3米處,是漢代的烽燧,叫「玉門千秋燧」,係石夾紅柳築成,殘垣高約9米。

玉門關是通向西域的門戶,地處廣闊的荒漠地帶,到處分佈著戈壁和沙漠。南北有高大的阿爾金山和馬鬃山夾峙,中間為走廊式平原,敞向新疆東部,疏勒河流貫其間,向西潛流入東疆羅布泊盆地。

漢武帝時,張騫兩度出使西域都是從玉門關出行的。張騫在西域十數年,歷盡千辛萬苦。回國後把在西域的見聞介紹給國人,擴大了國人的視野,促進了東西文化、經濟交流。

魏晉以後,因安西通新疆東部重鎮哈密的道路日見重要,玉門關的關址東移至今安西雙塔堡附近。宋以後,中國和西方的陸道交通逐漸衰落,關遂廢棄。安西雙塔堡附近的玉門關,其遺跡已不可辨認。

自北宋仁宗景有三年(西元1036年)西夏佔領整個河西走廊後,玉門關就逐漸從史籍上銷聲匿跡了。

玉門關與內地殊異的自然環境加上極度荒涼的邊色,常使一些遠戍和遠征者不免產生對人世的感慨,甚至帶些悲涼。他們把這裏視為遠離中土的生死界地,詩云:「關到玉門中土盡」、「唯思生入玉門關」,正反映了這種情感。

從玉門關地下出土的大量有價值的文物,包括漢簡,文具、織錦、狩獵工具、生活用品和武器等來看,歷史上的玉門關不但把內地與西部疆域連結起來,而且成為亞歐東西兩方之間的一座橋梁,對促進東西方文化、經濟交流起過重要作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