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名胜古迹

长风几万里 吹度玉门关

登上古关,举目远眺,四周沼泽遍布,沟壑纵横,长城蜿蜒,烽燧兀立,胡杨挺拔,泉水碧绿。红柳花红,芦苇摇曳,与古关雄姿交相辉映,使人心驰神往,百感交集,怀古之情,油然而生。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白的“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千古绝唱,使玉门关声誉远播,千古流传。

实际上,玉门关自汉武帝时修建以来,于隋唐、五代、宋初数迁其址,王之涣和李白在诗中所指的玉门关,并不是汉玉门关,而是隋唐时期已东移后的甘肃安西玉门关,距原来的汉玉门关尚有数百公里之遥。

玉门关是汉代在河西走廊设置的著名大关,是古丝绸之路通往北道的咽喉要隘,因西域输入和阗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通过玉门关这座关口,中原的丝绸和茶叶等物品源源不断地输向西方各国,而西域诸国的葡萄瓜果等名优特产和宗教文化相继传入中原。当时玉门关,驼铃悠悠,人喊马嘶,商队络绎,使者往来,一派繁荣景象。

汉玉门关又称“小方盘城”,坐落在甘肃敦煌城西北90公里处的一个沙石岗上。关城呈方形,四周城垣保存完好,为黄胶土夯筑,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米。城西、北各有一门。城墙高达10米,上宽3米,下宽5米,上有女墙,下有马道,人马可直达顶部。

在小方盘城东面约20公里的地方,建有大方盘城,这是汉至魏晋时期我国西部防线储备粮秣的军需仓库,供应玉门关一带官兵的食用。

古城坐落在高出河床2米许的自然土台上,呈长方形,坐北向南,夯土板筑,东西长132米,南北宽17米,残垣最高处6.7米。在大方盘城的正南面长城内侧3米处,是汉代的烽燧,叫“玉门千秋燧”,系石夹红柳筑成,残垣高约9米。

玉门关是通向西域的门户,地处广阔的荒漠地带,到处分布着戈壁和沙漠。南北有高大的阿尔金山和马鬃山夹峙,中间为走廊式平原,敞向新疆东部,疏勒河流贯其间,向西潜流入东疆罗布泊盆地。

汉武帝时,张骞两度出使西域都是从玉门关出行的。张骞在西域十数年,历尽千辛万苦。回国后把在西域的见闻介绍给国人,扩大了国人的视野,促进了东西文化、经济交流。

魏晋以后,因安西通新疆东部重镇哈密的道路日见重要,玉门关的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宋以后,中国和西方的陆道交通逐渐衰落,关遂废弃。安西双塔堡附近的玉门关,其遗迹已不可辨认。

自北宋仁宗景有三年(公元1036年)西夏占领整个河西走廊后,玉门关就逐渐从史籍上销声匿迹了。

玉门关与内地殊异的自然环境加上极度荒凉的边色,常使一些远戍和远征者不免产生对人世的感慨,甚至带些悲凉。他们把这里视为远离中土的生死界地,诗云:“关到玉门中土尽”、“唯思生入玉门关”,正反映了这种情感。

从玉门关地下出土的大量有价值的文物,包括汉简,文具、织锦、狩猎工具、生活用品和武器等来看,历史上的玉门关不但把内地与西部疆域连结起来,而且成为亚欧东西两方之间的一座桥梁,对促进东西方文化、经济交流起过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