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災難的邏輯

揭開經濟世界的面紗:衰退和蕭條

王 暘

人氣 12
標籤:

避免不了的危機――衰退和蕭條

無論是實體經濟還是金融經濟,都是有漲有跌。只有當需求和供應同時增長時,經濟才能進步。但是,即使兩者都在增長,其速度卻不一定會合拍。

無論是需求增長的速度大於供應,還是供應增長的速度大於需求,最終都會導致經濟出現問題。

如果問題不大,那麼經濟可能開始增長緩慢,產生所謂的經濟衰退。如果問題嚴重,那麼經濟可能會出現負增長,造成經濟蕭條。

在缺乏鐵腕中央調控的自由市場中,市場機制帶來快速增長的可能性,註定了需求和供給的增長速度不會合拍。

因此,經濟衰退似乎是必然,經濟蕭條似乎也是每過一段時間就會來臨。這當然是經濟體中所有成員都不願意看到的結果;在衰退和蕭條的經濟中,幾乎所有人的資產都會縮水。因此,經濟衰退和經濟蕭條可以算是所有人都需要面臨的系統性風險。

那麼,這種系統性風險究竟有沒有規避的方法呢?實際上,近代宏觀經濟調控想做的就是透過控制需求和供給的速度,避免經濟危機和經濟蕭條。

在經歷了諸多失敗和彎路後,宏觀調控在近幾十年似乎得到了成功;這種尖端的中央銀行調控手段被眾人贊許為「大穩健」(The Great Moderation)。

大穩健的意思是說,現在的宏觀經濟調控雖然無法保證衰退不來臨,但能夠讓暴風雨不再來得那麼猛烈,並且讓經濟能夠不怎麼受傷害的情況下立刻復甦並再次飛速發展。而且,大穩健還可以保證經濟不陷入蕭條之中。

和經濟衰退相比,經濟蕭條才是一國政府和中央銀行真正害怕的。在經濟衰退中,每一個成員固然也會受罪;但是,即使沒有政府和央行的干涉,經濟在衰退一定時間後,一般也會自我調節恢復,並再次開始增長。

然而,如果出現了經濟蕭條,那麼來場自我調節的能力基本上就失靈了。這時,一般只有在外部條件發生極大的變化後,經濟才能再次因為刺激而回到正軌。

比如,美國在大蕭條之後近十年都緩不過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讓美國的需求和供給再次回到巔峰。

而日本在九○年代經歷了「失落的十年」後,是因為中國的經濟騰飛、需求提升才擺脫了無間地獄,但隨著金融危機又再次回到緩慢衰落的泥潭中。

實際上,一個國家之所以在經濟蕭條後需要聽天由命,就因為現在經濟學家也不知道究竟應該怎麼擺脫蕭條的噩運。

雖然大批的經濟學家前仆後繼地學習和研究各次經濟蕭條,並就蕭條的起因和終結提出了各式各樣的理論,但當真正的蕭條來臨時,經濟學家們還是顯得有些束手無策。

所以,我們真正應該問的問題是,為什麼有了前車之鑒,經濟還能來到崩潰的邊緣?真正正確的政策應該是防患於未然,雖然偶有經濟學家很早就預測到了危機,但大多數經濟學家都沒有意識到經濟面臨的危機及其嚴重性。

而這也正是問題所在:當我們的經濟學家有了大量數據和以前的案例時,依然無法避免經濟蕭條。這次經濟危機讓我們懷疑,所謂的大穩健是否真的存在。

也許,過去幾十年的調控其實並沒有把洪水疏通,而不過是把洪水累積起來。一旦決堤,大水會變得更加勢不可擋、一發而不可收拾。@(待續)

摘編自 《經濟的邏輯:從個人、企業到國家,為你揭開經濟世界的面紗》臉譜出版社 提供

相關新聞
王子大婚最後衝刺  九大看點
金錢絕非生而平等(下)
何清漣:遲來的抑制通脹之藥 人民幣升值
綠色事業成功的秘密:把事情做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