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

體制導致誠信差 中國企業每年損失6000億

【大紀元2011年05月05日訊】(大紀元記者高紫檀報導)近日,媒體報導中國的商業誠信環境相當差,中國企業每年簽訂約40億份合同中,履約率只有50%;因信用缺失導致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每年高達6000億元,企業對未來付款表現缺乏信心,近33.3%的企業預計情況將「永不會改善」。經濟分析人士稱,中國的信用體系不完善,執政體制導致執政者本身缺乏誠信和貪腐盛行,使大量企業並不看重誠信,缺乏誠信已經是中國企業的痼疾。

中國企業信用狀況差

據《經濟參考報》報導,根據有關機構的調查,2009年,中國逾期賬款平均超過60天的企業占33%,較2008年同期增長了50個百分點。企業的壞賬率高達1%至2%,且呈逐年增長勢頭,而相比較下,成熟市場經濟國家企業壞賬率通常為0.25%至0.5%。

另外,中國商業誠信環境之差還體現在合同履約率低。據調查,目前中國每年簽訂約40億份合同中,履約率只有50%。

商務部提供的數據顯示,中國企業每年因信用缺失導致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高達6000億元,其中因產品質量低劣、制假售假、合同欺詐造成的各種損失達2000億元。

多年從事「商賬追收」 業務的中貿友施信用管理(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奎元認為,在中國,之所以有這麼多欺詐、造假、毀約的事件發生,根源就在於中國的信用體系極其不完善,而且中國的很多企業沒有行業底線和道德底線。

由於違約成本低,李奎元還表示,好多企業多次惡意欠款,但甚麼也不怕,該做生意照做生意,而且還會有企業繼續上當。

草庵居士:中共欺騙老百姓是中國企業誠信差的根源

泛美銀行的副董事長草庵居士接受大紀元採訪時表示,中國企業誠信狀況差有幾個原因, 一個是制度方面不完善;另外一個是人的道德水平方面相當敗壞;再一個就是司法懲罰方面執行不力。

草庵居士認為,所有這些方面跟中共執政體制有很大關係,因為中共在各方面就是在欺騙老百姓 ,這使整個社會都說謊成自然,使言而無信的狀況相當普遍,最終體現經濟上,就使許多企業沒有誠信,缺乏誠信已經是中國企業的痼疾。

草庵居士說,到海外做生意,中國公司往往以欺詐為榮,他覺得騙了海外公司的錢,他覺得很光榮,而且不受當地的懲罰,甚至得到鼓勵,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草庵居士指出,多方吃虧後,目前幾乎所有與中國打過交道的美國公司都對中國公司非常小心,在美國還有專門教人如何與中國人打交道的書籍,防止上當受騙,而且還有專門做培訓跟中國打交道的一些人。

相對中國的查詢企業誠信難,草庵居士表示,在美國,查詢一個公司的信用記錄非常簡單,每個公司在相關機構都有誠信檔案,可以方便的查詢。

謝田:中共官員腐敗導致了企業對誠信不尊重

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艾肯商學院教授謝田表示,中共的貪腐導致了這種結果。

他說,中國很多企業都有官方背景或高官背景,一旦這種企業因誠信涉及到法律問題,可以肯定的是很難去追究或追究成本太高。這樣就導致越來越多的企業認可這種「有勢無恐」,加上中共高官本身的貪腐多多,企業並不能依照法律來行事,而是要靠向有關高官行賄來達到商業的目的或逃避罪責。

謝田坦言,其實這也是誠信的成本問題。如果法律不能制裁的話,有後台的企業會感到違約成本很小,而又能賺很多錢。一些企業就會持續這樣做,而更多的企業也會效仿,向高官行賄來達到商業目的或逃避罪責。造成惡性循環的結果是中共越來越貪,一些企業也越來越不把法律放在眼裡,法律也就成了擺設,也就對信用和誠信越來越不尊重。

瞭解中國企業信用狀況難

在兩家公司想要合作時,都希望得到對方的信用資料,而在中國,查到對方的信用資料是相當難的。

據瞭解,目前只有人民銀行建立了企業和個人的信貸登記系統。只有在銀行有信貸記錄的企業個人的還款情況是有登記的,其他企業和個人就沒法查到。而且這個系統只對銀行自己開放。

另外,即使是最基本的企業在工商登記時註冊的信息,也不容易拿到。比如現在這些工商登記信息還沒有實現全國聯網,所以需要分省市去查詢。而國內大約有佔全部三分之二比例的省份查詢需要收費,且查詢一次就要收取少則幾十元、多則幾百元不等的費用。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信用管理部主任韓家平指出,在國內,信用信息的收集和調查很難。想要瞭解一家企業的信用狀況,最有力的信息就是在銀行登記的信貸記錄、付款記錄、財產抵押情況、法院訴訟情況,而瞭解這些信息對於國內單個企業來說,簡直難於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