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昭:中國航空母艦的最大戰略硬傷

中國航母艦隊走向何方(二)

人氣 36
標籤:

【大紀元2011年06月03日訊】隨著中國大陸航母項目的快速推進,關於它會給地區格局帶來的影響引起了許多討論。各方都在密切關注接下來中國航母艦隊建造的規模和進度。本文將分析北京航母計劃在戰略層面的最大硬傷——目標模糊。這有可能導致其航母艦隊成為另一個「中國特色」的政績工程——耗費巨大卻實效甚微。

首先看聯合國安理會的其他幾個常任理事國為甚麼要擁有航母?目的都比較確確。英國幾百年來都是以海軍立國,英倫三島四面環海,任何一點都可能遭到來自海上的攻擊,沒有陸地防禦縱深。因此它的國防策略只能是以攻為守,儘量向海洋延伸其作戰縱深,禦敵於海上。由於有北約軍事關係的存在,英國已無必要在大西洋維持龐大的海軍,當前僅有一艘20000噸級的「無敵級」(Invincibe Class)輕型航母服役(另兩艘「無敵」級都已經退役),正在建兩艘6-7萬噸級的「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Queen Elizabeth Class)。

俄羅斯的北大西洋和北冰洋水域在蘇聯時代是與西方對峙的前沿、海軍競爭最重要的水域。現在俄羅斯唯一的航母「庫茲涅佐夫號」是冷戰時期的遺產,隸屬於北方艦隊。


現在俄羅斯唯一的一艘航空母艦「庫茲涅佐夫號」(維基百科)

法國在西方陣營中一直堅持獨立的地位,包括在國防策略上, 要在「北約」之外在地中海和大西洋保持一支有獨立影響力的海上力量。鑒於這一立國方針,它現役有1艘大約40000噸級的「戴高樂級」(Charles de Gaulle Class)航母,勉強算是中型航母。在2011年執行利比亞“禁飛區”的行動中,“戴高樂號”扮演了重要角色,為法國在西方盟國中爭得了“領頭羊”的地位。航空母艦成了執行法國外交方略的得力工具。


現在法國唯一的一艘航空母艦「戴高樂號」(維基百科)

美國自不必說,它的現役11艘核動力航空母艦就是美國海軍的標誌,除了維護美國的「全球利益」和海外僑民的安全外,最大的用處就是用來維護現存的國際秩序。美國全性球的軍事力量對任何想挑戰、打破現存國際秩序的勢力來說都是巨大的威懾。美國依靠其航母實現全球範圍內兵力的快速投送,應對突發性的危機事件。


美國第七艦隊「喬治•華盛頓號」航空母艦戰鬥群(維基百科)

然而,北京到底要用航空母艦這個工具實現甚麼目標?這其實是一個很不好回答的問題。最常聽到的解釋是:由於中國大陸經濟的增長,能源的對外依賴度逐年上升,因此需要航空母艦來保衛以能源交通線為主的「遠洋利益」。然而這實際上又是最蒼白膚淺的解釋。要保護海上航運,驅逐艦編隊足以勝任。況且大多數亞太工業化國家都對中東石油有高度依賴性,可是他們不僅沒有提出把航母當作維護「能源安全」的工具,有的甚至還把已有航母放棄掉(澳大利亞的「墨爾本號」輕型航母於1982年退役)。如果把「保護航運」狹義解釋為給油輪護航則更為簡單,當前各主要軍事國家並沒有發生海上衝突的風險,對航運安全的主要威脅是海盜,那麼小型軍艦加上有一定武裝的商船就足以應付了,何勞祭出航空母艦這龐然大物?

航空母艦是典型的進攻型武器,它充當海上漂浮的空軍基地延長了飛機的作戰距離,它的用處是控制更廣闊的海域、攻擊敵方內陸縱深的目標、以及為自己的陸軍提供戰役或戰術層面的火力支援。航空母艦從來不是用來「保護」甚麼,它是用來攻擊、奪取、和控制。判斷一件武器是進攻還是防禦性質有一條最簡單的準則,就是看它的作用距離。普通驅逐艦的火力半徑不過數百公里;而航母的艦載飛機加上機載武器的作戰半徑超過1000公里。說用航空母艦在遠離本土的地方執行「防禦性的國防政策」,無論如何都無法令外人信服。

另一部份人則非常坦率地承認,發展航母的長遠目標是挑戰美國在亞太的軍事優勢,實現軍事崛起。問題是如果要以美國為假想敵戰而勝之、或至少是分庭抗禮,要造多少艘航母才夠用呢?

日本軍事戰略家小川和久認為,如果解放軍想讓一艘航母隨時處於戰備值班的狀態,則需要造三艘航母來輪替。而美國「華盛頓國際評估和戰略中心」的軍事專家理查-費捨爾(Richard Fisher)則認為,北京在一個階段內計劃擁有4艘或6艘航母。就是說,中共在一個階段內建造三艘以上的航母是外界較普遍的猜測。以大陸目前的技術基礎,建造像美國「尼米茲級」(Nimitz Class)這樣的大型航母(排水量9萬噸以上)是不現實的,充其量只能從中型、准大型(排水量5-6萬噸)的級別造起,以後爭取再造更大噸位。

那麼客觀衡量其作戰效能,英國《簡氏週刊》(Jane』s weekly)估計這樣級別的航母搭載的作戰飛機約40架。而美國現役的「尼米茲級」航母能搭載90架先進的固定翼作戰飛機和直升機。在實戰中,極少發生航空母艦滿載的情況,所以美軍航母通常搭載60架以上的作戰飛機(美國海軍網站數據)而中國的航母只會搭載30架左右的飛機、甚至更少。也就是說,北京造兩艘航母,其作戰效能只相當於美國的一艘。美國海軍的新一代10萬噸以上的「福特級」(Gerald R. Ford class) 航母正在建造過程中,預計在2015年投入服役。如果按照這種進度,中共想在航母上追趕、「挑戰」美國海軍似乎是相當不現實的。

再來分析兵力的投送和部署,美國海軍在執行巡邏任務或顯示軍事存在時,通常以一艘航空母艦為核心編成「單航母戰鬥群「;應對地區衝突時是「雙航母戰鬥群」或「三航母戰鬥群」。如果是應對中共或前蘇聯這樣級別的衝突,則可以投入7-8個航母戰鬥群。2004年美軍的「夏季脈動」軍事演習曾一度在西太平洋水域雲集了7個航母戰鬥群的龐大兵力,令許多人至今印象深刻。如果以7-8個航母戰鬥群計算,大約有600架先進的艦載作戰飛機;加上美軍在日本和韓國空軍基地的飛機,空中戰力則在千機以上。而且在戰爭中,還會有大量的後續兵力和裝備迅速進駐美軍在日本的基地。如果美國還可以調動其亞太盟國的一部份作戰力量,日本航空自衛隊有370多架先進的戰鬥機;韓國空軍約500架,其作戰力量將更加強大。對美國在日本的軍事基地構成現實威脅的並不是中共的海空軍,而是從陸地發射的彈道導彈,這正是美日「戰區導彈防禦計劃」要去解決的課題。

如果在西太平洋發生常規戰爭, 即使保守估計, 美日對解放軍的「第三代戰機」也很容易形成2打1的數量優勢。而且美日的戰機性能、飛行員素質都普遍優於解放軍,不要忘了日本沖繩嘉手納空軍基地的那一個F-22「猛禽」戰機中隊。在假設的中美衝突中,解放軍的空中力量不管在數量還是質量上,都居於絕對的劣勢,結果將毫無懸念。即使北京手上有3艘以上的中型航母,對基本格局也於事無補。

第三種觀點是:發展航母是為了保衛南海。這又是一個簡單化的論斷。試問,中共就算把海軍力量擴充到超過南海周邊所有國家的總和,是否可以一戰收復南沙呢?國際關係遠比摁一下導彈發射鈕這個動作複雜得多。當今處理海事糾紛最具權威性的國際法依據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這個公約只承認一國的12海里領海、和從領海基線量起的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在此範圍之外的海域則是國際水域,即公海。儘管在中國的地圖上,絕大部份南海水域都被劃在「九段線」之內視作中國的領海。但現實是,當今被普遍接受的國際規則與「九段線」的表述有很大差距。那麼北京是否有能力用軍事手段來平息紛爭,確立對整個南海的主權呢?遺憾的是,沒有這種可能。除非打破現有的國際規則,締造新的國際規則,這意味著要發動一場與第二次世界大戰規模等同的戰爭,並且要戰勝,才能「打破舊世界,締造新世界」。顯然北京既沒有這麼強大,也沒有這種決心。現在沒有,未來也不可能有。在可以預計的將來,南海將繼續保持各方堅持自己的主權表述、總體維持現狀但小摩擦不斷的狀態。

關於島嶼的歸屬,這又屬於陸地領土的主權問題,與海域的劃分既有密切聯繫,又不完全是一回事,情況更為複雜,就不在這裡贅述。

南中國海是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水域,馬六甲海峽是中東石油輸送亞太地區的必經之路。它既事關中國的戰略利益、同樣也事關其他亞太國家的戰略安全、更事關全球的經濟安全。南海問題的國際化已不可避免,它已經失去了軍事解決的可能。中國的軍迷須認清一個現實,南海局勢的癥結是國際規則的構建,而非軍事力量的消長。

還有一部份軍迷天真地認為,航空母艦一出海,南沙群島就篤定「回到祖國懷抱」了。如果不考慮國際關係、僅從軍事的眼光出發,以中越糾紛為例,在南沙諸島礁中越南佔據29個,為數最多。由於南沙群島距離中國大陸過於遙遠,受到飛機航程的限制,解放軍的空中力量過去無法介入。現在有了航母,解放軍戰機「腿短」的問題得到了解決,是否收復被越南佔領的這些彈丸小島就如探囊取物了呢?且慢,小國未必可以輕侮也。越南空軍現役有24架「蘇-30」重型戰鬥機(另有36架「蘇-30」已向俄羅斯訂購)、30架「蘇-27」。而且未來幾年越南無疑會繼續加強它的空軍和防空力量,以應對中國的航母威脅。南沙的西側諸島礁與越南鄰近,越方有本土作戰之便——在島上或越南沿海地區部署遠程防空導彈和遠程反艦導彈有相當的威懾力。中共即使出動由兩艘航母組成的編隊遠征南沙,60-70架艦載機,戰機數量並無明顯優勢,能否輕易奪取南沙海域制空權尚不敢輕言。越南雖然是小國,在戰爭持續力上肯定不及中國,但是如果傾全國之力,短時間內未必不可以一戰。

綜上,上面所列舉的幾個最常被談到的發展航母的理由,要麼目標本身與航空母艦無關(保護交通線)、要麼建成航母也無濟於事(挑戰美國)、要麼目標與工具不相匹配(南海問題已非軍事手段可解決)。那麼這幾艘航空母艦,耗費了納稅人巨量的金錢、寄托千萬軍迷的無限期盼,到底有何用處呢?遺憾地講,它的主要用處是對內而不是對外,誠如筆者之前的文章所分析,航母作為軍事大國的「圖騰」,被用來賺取軍迷的喝采、民族主義者的認同,在國內矛盾漸趨尖銳的情況下起到「一俊遮百丑」的作用,為延續中共的執政加分。

將武器服務於「內政」會帶來一系列後果。我們能期待的危害最小的一個結果是發現這套耗費巨大的武器系統其實用處不大,徒費資源卻耽誤了真正有用的項目。但實際的負面意義遠不只於此,一個無用的擴軍行動能「很有用」地激怒鄰國、刺激其他大國,導致邦交惡化、安全風險上升。另一個更加糟糕的、但是在「中國國情」下有極可能成為現實的後果是:當有更多人質疑航母的意義之後,某些局內的利益相關者為了證明自己當初決策的正確性、為了證明決策集團的「忠心謀國」,人為地給這套武器「找點用處」出來。

筆者的態度很簡單,武器雖然可以成為「圖騰」、成為某些人崇拜的偶像、給某些人帶來心理滿足,但兵者不祥之器、君子不得已而用之。任何一樣武器首先必須絕對是必要的,其次它必須能有效地達成一個清晰的軍事目標。中國納稅人實在沒有必要為了一項「軍事崛起」的政績工程、面子工程買單。

相關新聞
澳國防部警告:中國正大幅增軍備開支
澳國防部警告:中國正大增軍備開支
美國防大學教授點評中國海軍實力
美國會報告:中國通訊業崛起威脅國防安全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