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教案

文化課教材(高級):忠言逆耳

成語故事

【原文】

夫良藥苦於口,而智者勸而飲之。知其入而已(1)己疾也;忠言拂(2)於耳,而明主聽之,知其可以致功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3)

【批注】

(1)已:停止、結束。

(2)拂:音「福」,違逆不順。

(3)典故另見於《史記·卷五五·留侯世家》,詳情見課後練習。

【故事闡述】

韓非是戰國七雄之一韓國的貴公子,曾與李斯同拜在荀子門下,當時國力較弱的韓國飽受強鄰秦國的威脅,隨時都有亡國之虞。韓非屢次上書獻策給韓王,卻無法受重用,於是將抱負寫成《韓非子》一書,此書集法家思想於大成。

在本文中提到:好藥雖然入口苦澀,但聰明的人會忍苦喝下,因為知道這樣做可以治好疾病;而正直忠心的話,讓人聽了難受,但英明的君主懂得聽從,因為知道這樣做可以成就功業。

後來「忠言逆耳」這句成語就是從這裡演變而來,用來比喻真誠善良的規勸,往往不容易被人接受,但卻可能是救人救國的金玉良言。

【討論】

1、你能舉出哪些古人的故事或是現代生活中的名人,符合「忠言逆耳」的例子?為什麼?

【造句練習】

例:「忠言逆耳利於行」,現在許多世人對法輪功學員苦口婆心的勸善良言聽而不聞,還有一些中共的官吏無視於善惡有報的天理,繼續殘害堅信「真善忍」的法輪功學員,那麼將來也只能落得違反天理、自食惡果的下場。

例:古人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中華五千年來,有多少君王因聽不進去忠臣規勸,功名毀於一旦。又有多少成功人士,不採取下屬的寶貴建議,事業由興到衰。所以一意孤行,聽不了智者的教誨,到後來最大的受害者是自己。

【相似成語】

良藥苦口

【課後時間】

說故事時間:

在《史記·卷五五·留侯世家》有這樣一個故事,秦朝末年,約在公元前207年,劉邦率大軍攻入咸陽後,進入秦宮查看,發現宮室華麗,寶物、美女不計其數。他越看越感到新奇歡喜。於是打算就長住在宮內享受。部將樊噲發現劉邦要住在宮中,於是勸諫劉邦不要長住在此,但劉邦不聽。謀士張良知道這件事後,對劉邦說:「秦王驕奢無道,百姓造反,沛公才能打敗秦軍來到這裡,您為天下除掉暴君,理應克勤克儉。如今剛入秦地,就想享樂一番。古人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希望您能聽從樊噲的話。」劉邦聽了如夢初醒,馬上封閉府庫,關掉宮門,隨即率軍返回霸上。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錯必須改,因此而有可能成就一番事業。而任性順從自己的執著心和貪慾,那麼小毛病也可能發展為致命傷。

看完這個故事你是否也有類似的經驗,請與大家分享。

成語重組:

1、山水盡窮──>( )

2、序循進漸──>( )

3、章成筆下──>( )

4、異大小同──>( )

5、懸河若口──>( )

6、穿石水滴──>( )

7、耳逆言忠──>( )

參考答案:

山窮水盡

循序漸進

下筆成章

大同小異

口若懸河

水滴石穿

忠言逆耳

--轉載自正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