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1100
【字號】    
   標籤: tags:

【原文】
子曰:「鄙夫(1)可與事君(2)也與(3)哉?其未得之(4)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5)患失之,無所不至(6)矣。」(《論語·陽貨第十七》)

【註釋】
(1)鄙夫:人格卑陋的人。
(2)事君:事,侍奉。侍奉君主。
(3)與:音「魚」,同「歟」,表示疑問、反詰的語氣。
(4)之:指官職名位。
(5)苟:如果、假設。
(6)無所不至:比喻什麼壞事都做得出來。

【語譯】
孔子說:「可以和人格卑陋的人一起侍奉君主嗎?他還沒取得官位時,總擔心得不到;已經取得官位後,又擔心失去;如果他擔心失掉官位的話,那他就什麼壞事都做得出來了。」

【研析】

爭奪名分和權力地位,在講究現實的今天已是司空見慣的事。爭鬥之心就如同人們所追求的東西,如影隨形,固執鄙陋,都是人們自私自我、人心非常執著的產物。其實名分和權力地位本應被有德者善用,只是世道人心衰微已極,竟然能讓鄙夫邪黨玷污君主、群臣和百姓得逞。想想古聖先賢,是不是教導人們要維護正道、遵循正道?君子是不是希望人們注重道德修養?

「道不同,不相為謀」 (《論語·衛靈公》),君子淡泊名利,自得其樂,適合居上位,行雨露均沾的德政和教化,樂見人們向善的心;而鄙夫邪黨為名利爭鬥,至死方休,要的卻是謀奪全國的權柄和財產,甚至控制人心和思想,奴役人民的肉體,不惜濫施刑罰,酷刑折磨,以鞏固一人或一黨之私的獨裁統治。如果全國人民不背離古聖先賢、君子的教導,不聽信鄙夫邪黨的謊言和承諾,鄙夫邪黨怎能成就他們的獨裁統治?歷史上明君在位,往往伴隨著滿朝忠良賢臣,就算沒有明君,如果他能親近許多賢臣,也能正氣滿廷,發出正義之聲,窒息鄙夫邪黨;就怕君、臣、民道德沉淪,仁義不修,當然鄙夫邪黨就要當道,這時候邦無道,君子勢單力薄,眾醉獨醒,如何能與鄙夫邪黨再同事一昏君?那麼人們不維護道德、背道而行的結果,當然就是災禍戰亂的到來,以及看著獨裁政權的覆滅了。

【延伸思考】

1、暴秦的野心是沒有止盡的,貪得無厭,爭得天下的權柄之後,不久就滅亡了。爭天下和治天下是兩回事,一個是戰爭,一個是和平,鄙夫邪黨和附和者,最終得到的只不過是罪與罰,而君子無所爭,只能勸善無效,最後只好看著他們興起,又自取滅亡,然後有德者出來治理國家。

想想看:鄙夫邪黨為何能興起?是不是有太多人附和?這些人為何道德敗壞,無法分清善惡?是不是他們遠離了君子和教化?他們的報應(例如戰亂和瘟疫等)是不是他們自己一次又一次選擇的結果呢?

2、許多朝代都有奸臣、酷吏等亂政,朝廷掌控全國就像是人的大腦掌控身體一般,在朝廷演繹著忠奸、正邪的勢力消長,就像是人的大腦中,善惡、好壞的思想在大戰,為何朝廷中會有奸臣?為何人的思想中會有壞思想?是不是君主和人的主元神要清醒理智起來?唯有真正善惡分明,清除了奸臣和壞思想,是不是才能迎來太平和純善的真我?

【閱讀資料】

漢唐時期酷吏下場的啟示

西漢武帝雄才大略,漢朝在其在位期間達到了鼎盛時期;但是與其祖父和父親的無為而治不同的是,武帝為了打擊豪強勢力,抑制商賈,加強中央集權,任用了一些酷吏。《史記·酷吏列傳》就記述了武帝時期的十個酷吏的故事,這些酷吏都以殘暴酷虐著稱。

唐武則天當政時,也喜歡任用酷吏,出現了周興、來俊臣這樣特別殘暴的臣子。不過,任用酷吏的結果,固然能強化皇權,保持國家的統一,但是酷吏的嚴刑峻法和殘酷殺戮,也使各階層的人們,特別是普通百姓遭受意想不到的災難,無辜被殺,冤獄橫生,社會不寧。出現酷吏的主要罪責當然在於為君的不重仁德,但身為官員,如何對待百姓也是自己的選擇。那麼這些酷吏的下場如何呢?

《史記》提到酷吏周陽由,曾任郡守,是最暴虐殘酷、驕傲放縱的人。他所喜愛的,如果犯了死罪,就曲解法律使那人活下來;他所憎惡的,他就歪曲法令把他殺死。他喜好欺凌其它官員並侵奪其權力。後來在與人爭權時,被處以棄市之刑。

張湯,任御史時,便善於揣摩皇帝的意思來評判事情,並善於奉承武帝。他所處理的案件,如果是皇上想要加罪的,他就交給執法嚴酷的監史去辦理,並用嚴酷的刑法;要是皇上想寬恕的,他就交給執法輕而公平的監史去辦理。後來有人向武帝舉報張湯的一些違法之事,張湯不得不自殺。

酷吏義縱任南陽太守時,雖然十分廉潔,但殺的人很多,有一次一天殺了四百多人。後來他被武帝處以棄市之刑。

寧成曾做過濟南都尉,他處理政事就像狼牧羊一樣凶狠。後來義縱審理寧氏家族的罪行時,寧成也被株連有罪處死。

酷吏王溫舒先後任廷史和河內太守,他逮捕郡中豪強姦猾之人,郡中豪強姦猾相連坐犯罪的有一千餘家,後竟至於流血十餘里。他喜歡殺伐、施展威武,不愛惜百姓。後來有人向武帝告發王溫舒接受贓款和其它的壞事,罪行之重應當滅族,他只好自殺了。而他的兩個弟弟以及兩個姻親之家,也因各自的罪行而被滅族。時人說:「可悲啊,古代有滅三族的事,而王溫舒犯罪竟至於同時夷滅五族!」

尹齊在任御史時,為人廉潔,但行事十分嚴苛,使當地官吏和平民生活困苦不堪。後來,尹齊在淮陽都尉的任上病死,他的家產價值不足五十金。但他所殺的淮陽人很多,待到他死了,怨仇之家想燒他的屍體,家屬只好偷偷的把他的屍體運回來安葬。

酷吏楊僕任御史治理政事倣傚尹齊,做事兇猛而有膽量。後逐漸升為主爵都尉,位列九卿之中,後來他得病而死。此外酷吏減宣被判定為滅族,減宣自殺。

唐朝武則天時的周興、來俊臣臣辦起案來,十分殘忍。他們想出各種各樣慘無人道的刑罰,名目繁多,花樣百出。他們抓到人,先把各種刑具在「嫌犯」面前一放,「嫌犯」一看,就被迫招認了。周興、來俊臣前前後後一共殺了幾千人,毀了一千多家。他們雖然權傾一時,但終因濫殺無辜,後來俊臣被處死,周興被仇家暗殺。

翻閱中國歷史,一直都不缺乏酷吏的形象。而在當今世上,酷吏仍不少見,而且其殘暴,達到了慘烈的地步。依筆者之見,酷吏可分為兩種,一是那些具體行為的執行者;一是那些下達殘忍命令的當權者,如上述所舉官吏。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他們為自己辯解的理由都是在「執行命令」。可是上天有眼,並不會因為你是在執行什麼命令就會饒恕你所犯下的罪行,並不會因為一切非是出自於你的本願而對你格外開恩。下令者理應受到公正的審判和報應,執行命令的追隨者必定也難逃法網,上天在記錄著人的一切所為,也在恆定著一切,人所做過的一切都要自己去承擔。法網恢恢,疏而不漏,只是人們心存僥倖;因果報應,屢試不爽,只是時間或早或晚罷了。

--轉載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子貢評論人物的優劣長短。孔子說:「賜啊,你這樣做是賢能的嗎?我可沒那個閒工夫。」
  • 有人說:「不記仇恨,反以恩德回報他人,怎麼樣?」孔子說:「那應該用什麼來回報恩德呢?應該用合於道理的正直態度對待仇恨,而且別人如果用恩德對待我,我也同樣用恩德回報他。」
  • 孔子說:「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意思是說:多回過頭來檢討自己的過錯(反躬自省)而少責備別人,就能遠離怨恨了。如果世人能注重自己的品德修養,勤於改正自己的心性缺點,管好自己,碰到什麼不如意事,就不會一味地往外推責任、苛求別人、管別人,反而會體諒別人、寬恕別人。這樣自然能減少很多紛擾和怨恨。
  • 孔子說:「君子貞而不諒」 (《論語·衛靈公》),是說君子堅守正道,不會拘泥於小節小信。君子擔當大任,要思量許多大事,就不會執著於小節小信的「言必信,行必果」,其實堅守正道將大事考慮周到、主次輕重緩急適當安排,這比把小節小信看得很絕對而必須遵守,是更重要、更合道理。
  • 孔子一行人在陳國斷了糧食,隨侍的人都餓病不起。子路心懷怨恨地來見孔子,說:「君子也有貧困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能安於貧困,小人一貧困就守不住心性,甚至言行失當了。」
  • 孔子在衛國敲擊著磬,有一位肩背著草筐的人從孔子的門前經過,說:「這個擊磬的人真有心思啊!」過了一會兒又說:「真是鄙陋而頑固啊!既然沒人瞭解自己,那就顧好自己就好了。《詩經》說:水深就穿著衣服涉水過河,水淺就提起衣襟涉水過河。」孔子說:「說得真乾脆啊!沒什麼好質問他的了。」
  • 孔子說:「一位懷有大志和仁德的人,不會貪生怕死而損害仁德,只會不惜犧牲生命而成全仁德。」
  • 道德、天地、忠恕似乎有所對應,忠恕大致指出合理對待天道、人群的方式。恕的另一層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將心比心,自己管好自己,避免言行結怨。
  • 漢朝有一個叫楊惲的人,他的父親是漢昭帝時官封為丞相的楊敞,母親則是大史學家司馬遷的千金。且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養,在未成年之時就成了朝中要人,被封為平通侯。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意思是說:光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問題就會迷惘,光思考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確定。以古代學習正統文化經典而言,一方面是要充實純正的思想,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自己的思想境界不如有些經典的思想內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