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國債市場風起雲湧的成因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2011年08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方圓英國倫敦報導)近兩年來,歐美債市的震盪頻率頗高,而2011年更是跌宕起伏。究其背後原因所在,世界許多經濟學家均在關注,並對此作出許多分析。8月上旬,國際貨幣基金髮佈的報告中透露了一些相關資訊。

報告稱,近幾年來,一些機構投資者為了尋求資金安全,避開經濟增長疲軟和通貨緊縮及追逐上升動力,不斷將大量資金投入歐美各國的短期國債市場。根據該報告,大量湧入歐美國債市場的資金來源於資金充裕的大公司、資產管理公司和證券商。

20年前,此類資金在全球範圍內大約是1,000億美元左右的規模,每個公司平均持有1億美元。但是近年來,各大公司和資產管理公司對財務不斷進行重組,該類資金呈現爆炸式增長。目前,機構投資者在全球範圍內掌控的資金量達2~4萬億美元、證券商擁有750億美元、資產管理公司擁有200億美元,而美國大型公司掌握150億美元。

這樣的資金規模驚人,可更讓人吃驚的是這些龐大資金的去處。20年前,此類資金都存在銀行裡, 但近年來發生了變化。2007年只有16%~20%的此類資金存放在銀行裡。報告認為,主要的原因是資金的風險規避,而非收益問題。

自90年代初到這次金融危機,美國聯邦儲蓄保險公司只對每個銀行賬戶上的10萬美元進行擔保。這些龐大的資金,不可能開上千萬個10萬美元的賬戶來管理。因此,機構投資者就開始尋找流動性好,並且比沒有擔保的銀行賬戶更安全的出路,例如回購交易抵押品支持、貨幣市場基金(通常是隱式銀行支持)、或高信用評的短期證券(如商業票據或抵押債券支撐的AAA級別的資產)。

至2008年,美國聯邦儲蓄保險公司將賬戶保險金額提高到25萬美元,這也確實吸引了一些機構投資者的資金,但也只達到33%的額度,上萬億的美元仍然游離在銀行擔保體制之外。

自2008年以來,影子銀行世界基本坍塌,機構投資者需要尋找新的資金安全避風港。這樣,一部份資金就購買或者回購政府債券, 另一些直接進入國庫券市場,造成了短期國庫券的供不應求。

資金過於集中在政府債券市場,自然收益率降低。從投資角度來看,這顯然不是一個良性的資本運營,但是仍然吸引了大量的機構投資者。究其原因是,國庫券不僅流動性好,更重要的是比放在銀行裡沒有擔保的存款更安全。

在美國政府和銀行之間,機構投資者們認為美國政府的保險係數更高。目前的歐美國債市場也是一樣,彙集了很多的資金,眾多的機構投資者們對債市的操作持有共同的想法,促成了現今歐美國債市場風起雲湧的震盪局面。這一震盪的趨向,已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

相關新聞
歐洲債務危機已經過去?
通貨膨脹是中東起義導火索
美國政府用盡借貸額 國債規模或影響市場信心
美國債談判仍無果 專家稱北京也頭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